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安交通大学认真总结“211工程”建设经验
积极谋划“211工程”三期建设

2008-05-20收藏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十多年来,在国家“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学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成效显著,使学校一批学科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冲向国际前沿领域,校园文化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已成为立足西部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为创建具有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211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1、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重点建设以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瞄准国家和区域建设的重大需求,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方向的凝炼,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条件和科研装备建设,支持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鼓励传统学科产生新的增长点,扶植基础学科发展,构建高水平学科基地,使学科建设质量明显提高,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和学科群,提高了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整体水平,并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通过“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学校有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9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医、经、管、文等9个学科门类,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有114个二级博士授权点;工程硕士、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MBA,MPA、MPH等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的工程硕士包含22个工程领域。还有1个授予法学硕士学位的“两课”人才基地、1个国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基地、1个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工科数学、工科物理、电工电子3个国家教学实验基地;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点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拉动和促进了一批非重点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发展,使学校的学科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突出,水平迈向新高。

  2、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汇聚了一批拔尖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促进了学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拉动了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及评估机制创新,促进以拔尖人才为核心,年龄、学历、职务、学缘结构更趋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协调发展,为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自1996年国家启动“211工程”重点建设以来,学校新增科学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9名,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5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共10个等。学校师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7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1.6%,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比例为70.4%。现有16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中青年专家,1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8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123位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7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有11位教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6位教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实施重点建设以来,一批以两院院士、拔尖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创新团队和学科队伍基本形成,并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实施重点建设以来,有效推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明显提升了学校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估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促进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德智体全面成长。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较1995年增长了140%;其中,博士生3825人,硕士生8903人,本科生17914人等。目前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1.41:1,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为2.33:1,与1995年情况相比,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比例正逐渐接近,反映学校正逐步进入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模式。现有5位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3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8篇博士论文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等。

  4、科学研究实力增强

  经过建设,学校的科研条件、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科研装备大幅度提升,高精尖仪器设备数量增多,科研设备利用率提高,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度增加,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和专项实验室,3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部门开放实验室等。还有一批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的高水平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学校承担各类重要科研课题的实力明显增强,学校自1996年以来获得国家发明奖1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十年来,被SCI和EI收录论文总数近1万篇。

  5、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提高

  十二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校园信息网络平台(CERNET)、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体系(CALIS)和功能很强的电子文献资源库等,建设了学校和学院分级管理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更好的利用重点建设购置的仪器设备为全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逐步形成了目前质量较高、功能较强、效益较好的校内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并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实现了较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办学条件。学校现有固定资产为25.5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7314万元;学校各类图书、资料、期刊59.01万种,比1995年增长55%,共403万册,增长119%,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5009种、中外文数据库56种;校舍总面积156.92万平方米,较1995年增长132%,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37.47万平方米,图书馆3.68万平方米,增长24%,实验室、实习场所等25.58万平方米,增长95%,体育馆0.45万平方米,增长40%等。学校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6、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服务的建设思路,不断强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十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地方和区域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工程硕士、MBA、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铸造西部优秀人才高地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结合重点建设,坚持以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为中心,每年有约占全校就业总人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留陕工作,其中毕业博士生约50%以上留陕工作,广大毕业生的质量受到地方社会上的高度评价。学校还为陕西省培养了大批MBA、MPA毕业生,促进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公务员的成长。学校积极承担科技部“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计划,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开展相关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为国家“西部行动”项目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好务。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积极组织策划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带动陕西经济发展,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以国家计算机网格西安节点为中心,推动西部地区的网络建设和使用。积极配合西安软件园的建设,在陕西省计委的组织下,与其它在陕西的高校和软件企业共同申报国家软件工程中心,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211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几点经验

  1、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认真做好“211工程”建设

  结合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定位和要求,做好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并认真落实。“211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学校组织召开各学科、各层次、各方面专家教授、学科骨干和中青年教师代表的研讨会、座谈会、论证会,认真剖析重点学科和学校整体发展的现状、优势和主要问题,顶层设计和基层研讨相结合,设计“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和具体建设方案,以学科交叉协同攻关来汇聚学科队伍,以学科建设体系创新来构建学科基地。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了广大专家学者和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有效促进了“211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2、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好重点学科建设

  学校在“211工程”建设中,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和重点学科建设。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和学科建设实际,认真设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集中抓好学科方向的拓展,注重学科群的交叉融合,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学科建设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集中有限资源,建设好重点学科基地,有效支撑了重点学科和相关学科群以及一批优势学科方向世界一流水平冲击。

  3、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做好“211工程”建设

  学校在“211工程”建设中,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学校认真做好学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以一批拔尖人才和学科骨干为核心构建学科建设项目,通过构建能够汇聚一批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基地,构建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和学术氛围,稳定和充实师资队伍,有效促进了“211工程”建设。

  4、强化项目管理,抓好制度建设,提高建设效益

  学校从“九五”“211工程”建设开始,就十分重视“211工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重点建设的管理经验。“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在总结“九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重点建设的政策、规定和管理办法,坚持以法治校,规范项目建设。主要包括:①学校根据国家建设要求和学校建设实际,制定了完备可行的“211工程”管理文件,并通过管理体制创新狠抓落实;②加强重点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及时传达国家和学校关于“211工程”建设的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介绍项目建设进展和突出成效,通报建设中的重要事项等,并通过信息平台与所有建设项目建立了数据报表统计方面的快捷渠道;③加强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指导,学校“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每人分工联系一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落实领导责任,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协调项目问题,督促项目执行,有效促进了各个项目的建设;④为了加强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构架沟通渠道,学校建立了“211工程”项目联络员制度。学校通过项目联络员及时将国家和学校的工作要求传达到项目单位,各个项目也通过联络员及时将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信息反馈到学校,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该项制度对于学校掌控项目建设情况、快速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信息、细化管理工作、疏通管理环节十分有利,拓展了学校管理的功能,构建了管理的“绿色通道”。⑤学校根据“211工程”建设进程,及时分析和研究重点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与重点建设同步,修订完善管理规章,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和规范,使“211工程”建设做到有章可循、职责分明,责任落实,保证了“211工程”建设。

  5、加强重点建设资金的统筹,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提高“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效益,学校在认真总结“九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专家组织严格把关和有效监督,强化了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统筹管理与集中使用,加强了高水平、高档次学科装备建设,逐步构建多学科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十五”建设期间购置的集成度高、共享性强、系统性好的大型高档仪器设备数量明显增加,由这些设备搭建的学科平台水平较“九五”期间明显提升,也为重点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以队伍建设为核心,认真谋划“211工程”三期建设

  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共四期的重点建设,西安交大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声誉日渐提高,为把学校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并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重点,学校在认真分析总结十年重点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将统筹“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学校“211工程”三期将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强化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积极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力争5个左右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并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基础学科、高新技术与工程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培育出1~2个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交叉学科,为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围绕着学校总体目标,学校将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单位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将队伍建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学科的根本,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学者和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学术领军人物与带头人、凝聚创新科研团队,建立相应配套支撑条件,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队伍,实现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学科的目标;围绕国际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强化学科整合与交叉,培育和建设若干个新兴交叉学科或学科群;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基础学科的建设,扶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

  在创新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强化队伍建设的国际化,以领军人物引进、培养和团队建设为核心,通过实施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的“卓越计划”、结合国家人才支持计划,强化重点学科队伍建设;以汇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骨干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与工程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结合学科教学科研的需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人文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条件建设,加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国际化培养,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

  西安交通大学将把“211工程”三期作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建设阶段,学校将瞄准学科上水平、瞄准学科国际化,努力做好“211工程”三期规划和建设工作。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