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聘请产业兼职教师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共建共享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实习实践基地资源,深入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增添校企合作新动能。
制度建设夯实基础,体系构建强化支撑。印发《外聘教师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合作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导师工作条例》等文件,规范工作职责,落实条件保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聘任专业学位校外合作导师等外聘教师1600余人,充分利用社会优质人力资源,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以产业兼职教师为枢纽,推动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依托高校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技术支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并通过企业实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形成“需求共研、过程共管、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协同机制,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不断提升,74%的毕业生选择投身“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60%的毕业生扎根中西部建功立业。
产业教师走上讲台,行业前沿进入课堂。学校农学院与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亚洲作物科学协会等共同举办跨国企业“高管大讲堂”,动物科技学院举办“智慧牧业产教融合大讲堂”,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举办“大禹工程实践大讲堂”,邀请跨国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高管走进大学课堂、线下开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国内外企业发展格局,拓宽专业视野。聘请产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发挥产业兼职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前沿、熟悉生产技术应用等优势,联合开设《酒庄规划与设计》《生物医学前沿》等50余门课程,专业教师与产业兼职教师为学生联合授课,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由产业兼职教师在企业生产一线为学生授课,学生沉浸式体验研发、质检、质控等全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研发室内学真知,在工业生产线上练本领”。
实践锻炼深入企业,理论实操无缝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改革,瞄准产业发展开设课程教学,深入产业一线开展实践教学,结合产业问题完成毕业论文,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实现2000多名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全覆盖。邀请产业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考核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让产业兼职教师实质性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依托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平台,与数十家企业联合开展“校际联动 校企合作”专业暑期综合实践活动,选派学生深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设立“牧原班”“正大班”等企业班,举办企业夏令营,组织暑期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赴企业参观学习。鼓励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与产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科技推广、技术咨询、社会服务等实践锻炼,组织教师成立“产业考察团”,分赴企业开展产业考察,与高新技术企业洽谈合作,促进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改进、项目研发。
共建实习实践平台,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打造成立“中国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新形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采用葡萄酒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政产学研协同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校企单一合作转向学校、政府与企业三方协同,将人才培养的方向扩展至整个产业链。以产业兼职教师为媒介,与企业共建科技小院,其中由学校、宁夏科协、灵武市政府等共建的宁夏灵武奶牛科技小院,入驻7名专家教授、22名硕博研究生,已在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共建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就业实习基地,为学校的科研实践、教育教学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