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兰州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2009-07-29收藏

  兰州大学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开展学习调研,认真查找突出问题,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一、扎实开展学习调研,进一步深化对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兰州大学坚持把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线,牢牢把握、贯穿始终。学校先后下发了一系列制度文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紧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学校针对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工作体系、师资配备、育人环境、基础资源、教育品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调研专题,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设置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召开了校院两级80多次讨论交流会、中心组学习会和专家咨询座谈会,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大量针对性、可行性较强的咨询建议。学校还坚持跳出学校看学校,深入服务对象和兄弟单位实地调研,听取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办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讨论,着力引导全校上下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再认识、再思考,进一步理清了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和下一步工作重点:继续深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主题,丰富“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强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针,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力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真抓实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体制机制

  兰州大学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若干意见》、《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健全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校内育人环境保障制度。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在青年学生中举办了12场大型报告会,并建立了以专题教学为龙头、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第二课堂为辅助的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新体系。继续加强学生党建工作,自今年3月份以来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1800多名,举办了优秀毕业生党员事迹报告会,开展了学生党支部自查达标活动。认真总结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制度建设状况,积极推进“大学工”体制机制建设;依托“萃英在线”专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推出以宣传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内容的“见贤思齐”教育项目,组织编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大纲;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校100周年,认真组织实施“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校史宣传教育、师德标兵与道德模范宣传、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  

  二是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围绕“质量工程”的实施,制订和落实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支持计划,通过完善校级名牌课程建设标准、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门类、拓展创新性实验课程教学、努力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及训练计划,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造了坚实平台。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通过制订专业学位授权建设与发展规划、设立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基金、健全研究生学术年会制度、建立研究生教育督导制度等措施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素质与能力。创办“百年兰大•名家讲坛”,已邀请30多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在内的学术名家前来主讲;结合百年校庆,大力拓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大力扶持学生社团成长发展,支持青年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素质。

  三是积极推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学校坚持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以人为本首先要以生命为本、全面发展首先要身心健康的理念,大力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有效地完善了素质教育工作格局。甲型H1N1流感爆发后,学校迅速开展防控工作,深入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结合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和“5•25”心理健康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初步形成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育学院、阳光心理协会为主体,以学生工作机构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艺术专业学生汇报演出,举办艺术活动月,用高雅艺术熏陶青年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