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兰州大学在推动共青团重点工作中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2011-05-18 来源:兰州大学收藏

兰州大学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依托共青团组织优势,以“四个明确”为抓手,在推动重点工作中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进一步明确共青团思想育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将党的重大政治和理论主张学术化、思潮化、通俗化的方式,切实增强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以“四个坚持”为载体,坚持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影响青年,坚持用辉煌成就凝聚青年,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坚持用榜样典型带动青年,通过五四主题团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和“十大”系列评选等主题活动,以团支部组织生活、专题教育等为载体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同时,坚持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通过组建兰州大学青年传媒集团,创办共青团手机报《萃英时讯》,组建《青春视窗》视频演播室等方式,积极发挥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的作用。

进一步明确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基本职能,以创新的精神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深入实施。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为切入点,成立“兰州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强化“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系统性、规律性、连续性,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导师团,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骨干专题阅览室,实行班主任带班制,按照专业学科及个人爱好划分研究小组,鼓励学员自主申报相关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探索通过理论的框架性训练和能力的结构性训练相结合、参加社会实践与进行正确社会观察相结合、对学员的培养选拔与日后的观察、举荐、使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院、校两级培养体系;形成基层学院、院际、学校集中培养三个层次的培训平台。

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的战略意义,以创新的精神抓好团的机制建设,基本实现团的基层组织有效覆盖全体青年。一是突破纵向边界。出台《校团委机关人员联系点制度》,通过校团委工作人员深入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具体指导,以联系点为轴心着力加强基层团建;对新生团干部实施集中理论培训与分散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抓好团支部班子建设;开展团支部达标升级工作,采取定期考评、逐步推进、不断提高、周期运行的方法,逐步优化团支部内部机制和工作体制;举办 “新起点?新征程”大学生基本技能大赛,促进团支部间的交流和提高,提升团员青年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团员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突破横向边界。积极推动社团建团、学生自组织建团,成立兰州大学学生社团团总支,在绿队、达尔文协会、红丝带爱心社等10个社团试点建立团支部,实现团组织的网格化模式。三是突破空间边界。探索利用电子邮箱、网络论坛、QQ、MSN等网络虚拟空间建立团组织或青年组织,进一步充实完善“兰大共青团”网站,加强“西北望BBS”管理,开通手机报——《萃英时讯》,建立“兰大共青团”飞信群、“五月的鲜花”QQ群,创办《青春视窗》视频演播平台,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引导,扩大对青年的有效覆盖。

进一步明确共青团“服务党政中心、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使命,以创新的精神抓好团的活动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影响力。一是转变传统的社会实践运作模式,以项目化管理为手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社会实践资源配置,挖掘社会实践育人内涵。二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运行机制,在扩大覆盖面基础上提升项目质量,营造良好学术科技氛围,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是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和水平,大力开展富有时代特征、符合青年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四是积极探索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全体学生并使其真正受益的好方式,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氛围。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五是不断完善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体系,以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为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论坛,举办校内大学生创业大赛,进一步提高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六是改革现行志愿者协会管理体制,成立由校团委统一指导的志愿者协会管理和运行体制,开发志愿者注册系统,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认证、过程考核、评优奖励制度体系,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和管理。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