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兰州大学“四个聚焦”加强学科建设

2020-09-21 来源:兰州大学收藏

  兰州大学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坚持“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凝练研究方向,深化综合改革、激发生机活力,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内涵式发展。

  聚焦学科交叉,整合资源、凝练方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区域资源条件,按照“基础学科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强化引领性’,应用学科紧跟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先进性’”的原则,积极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动态调整,对学科评估后30%的予以黄色预警,对连续两个建设期均为后30%的进行调整。成立学科评估推进组、顾问组,开展第“一学科、一诊断”工作,指导各学科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着力补短板强特色。制定《关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指导意见》,举办学科交叉论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改造和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能源化学工程、人工智能5个新工科专业;成立医学部,以临床医学为主体,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两翼,推进新医科发展;以草学为基础,综合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畜牧学、植物保护等多学科优势,积极构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核心技术、产业化技术”三位一体的农学发展体系,助力新农科建设;围绕民族和宗教关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凝练建设新学科。

  聚焦学科文化,完善体制、活化机制。以综合改革为着力点,优化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基于既往成效“论功行赏”式的经费切分方式,实行“披挂上阵”式经费配给,将“对具有不同发展基础和前景的学科。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与“鼓励披挂上阵、激发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结合起来,全面优化资金使用效益。制定《2025行动计划纲要》《综合改革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内涵发展与综合改革谋深干实。落实“放管服”,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学院工作规程,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探索建立有效的学院管理体制,合理、清晰划分校院责权关系,规范学院管理,增强学院自主办学能力。突出目标管理,分别制定教学科研单位、非教学科研单位《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及分配办法》,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手段、以有效监督为途径规范管理权力运行,形成“目标—任务—资源—绩效”全贯通的闭环管理模式,持续激发校内各单位发展活力。

  聚焦梯队建设,刚柔并济、靶向聚才。瞄准学术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引才“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高层次人才、青年研究员、外籍教师、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引进项目。探索柔性引才举措,如设置高层次人才特设岗位、实施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制度等,广泛汇聚各类高水平人才、推动学科更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萃英学者”发展计划,取消学历、职称、获奖情况等前置条件,突出人才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使学术活跃、能引领和支撑所在领域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学者得到更好的发展支撑和待遇保障。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强化“资源跟着学校优先发展领域走,跟着学科建设绩效走,跟着优秀人才走,跟着杰出团队走”的资源配置路径,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近五年,新增两院院士8名,引进副教授以上人员199人,聘任青年研究员51人、青年教授34人,入选各类高层次人才工程89人次。

  聚焦科研创新,顶天立地、创建一流。依托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和地理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民族学、敦煌学等优势特色学科,谋划培育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祁连山研究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县域经济研究院、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国家核产业研究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等研究机构。实施人才特区政策,制定完善创新团队的支持和鼓励政策,积极培育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的科研团队,通过“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坚持科学研究“顶天立地”,在纵向上瞄准学术前沿国家战略,横向上聚焦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健康中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行动,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切实增强学科发展内生动力,持续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聚力量。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