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各地各高校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8-04-20收藏

  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积极拓宽就业市场。同时,以多种形式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并着重做好今年地震灾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就业保障及监管力度。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多次就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批示,要求把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事做实做好,省教育厅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各高校也对此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云南省、河南省、广东省、西藏自治区等省区市各政府部门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形成全力,共同制定政策,共同推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及时收集各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积极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平台,全力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工程,积极协调、统筹、整合学校各有关部门及院系所现有资源,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服务的工作格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制定了四个加强学生就业工作意见的相关文件,落实“一把手工程”,对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扩大奖励范围,加大奖励力度,逐步构建“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促进就业”的良好工作机制。武汉理工大学建立起“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学校制定各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院工作目标责任制挂钩,把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质量工作调研、大学生就业基地、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作为学院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严格按规定进行就业工作评估。每年评选一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学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时高速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也在工作中努力创新,推出新招,为毕业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水平。

  ――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社会实践。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及早规划,提前向重点企业单位发出来校招聘的邀请函,并由学校领导带队多次到机关、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用人需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东方电气等重点用人单位遭受巨大损失,清华大学主动与这些单位联系,在已有10多名毕业生签约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宣传动员,在短短几天内就有20多名毕业生报名,现已有多名毕业生与东方电气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做好石油、化工等大型企业就业主战场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其他行业领域与地方市场,逐步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市场体系。学校分层次、分批走访石油石化及其他行业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需求。通过就业联谊会、学校董事会等平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和联系,利用网络、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体宣传毕业生与新增专业,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架起便捷的沟通桥梁,以此建立起稳固的就业基地。吉林大学确立了“以基地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就业”市场开发战略。先后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不断优化基地建设,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定期回访调研、签订人才引进和就业合作协议、确立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或手段,采取点面结合的模式新建了大批就业基地。目前,与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有定期信息交流合作机制的用人单位达1500多家。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就业工作系列座谈会,先后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单位代表来校座谈,有针对性地分析各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为学校毕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改进招聘模式等多种途径加强,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石河子大学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基层就业紧密结合,通过实习支教使学生对基层就业充满信心。主动与兵团各师局、团场等基层单位协调,力争优化、改善基层就业政策与环境,加大吸引大学生、留住大学生的力度。

  ――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浙江省要求各高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全部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通过3-5年时间完善对该课程的建设。同时,省政府已到位1亿元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杭州市去年拨款300万元设立了创业资助资金,还启动了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计划,注入3亿元资金,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并对参加培训的应届毕业生给予4000元到4500元不等的资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不仅编写了有关就业指导的系列材料,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和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增强毕业生的服务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华东师范大学启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系列之“青年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能力系列讲座”,以开阔大学生就业视野,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8次大型讲座内容涵盖了创业条件评估与心理准备、选址选项与创业计划、启动准备与场地选择、营销模式的策略分析以及其他常见问题的对应措施等,为临近毕业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扩大就业之门。中南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每年拨款200万元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学生科技基金。创建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网,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并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160万元引导资金。创建了11个创新创业教育德育示范基地,成立了“发明创造爱好者协会”等创新创业社团。近3年来资助16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航行动”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调查显示,2008届毕业生中有15%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自主创业。

  ――加强地震灾区和“双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北京市教委要求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灾区生源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尚未就业的灾区生源毕业生提供就业送岗服务,进行重点推荐和重点服务。其中北京大学提供最新招聘信息和及时就业咨询服务,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推荐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组织心理辅导,鼓励学生为灾区重建贡献力量。北京林业大学安排就业专职人员与灾区未就业毕业生“一对一”结对,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重庆市教委为家庭经济困难和灾区籍毕业生发放了5000张“就业援助卡”,毕业生凭就业援助卡在一年内可享受优先推荐就业、免费求职登记、免费参加就业和创业培训、免费托管户口档案等多项优惠政策。四川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地震灾区毕业生纷纷响应号召,主动放弃去大城市、去东部或沿海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积极参加“服务西部计划”。四川大学现已有近千名应届毕业生自愿到地震重灾区、艰苦地区及行业工作或参军入伍。浙江省教育厅面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开展了就业工作“援助工程”,专门举办了“寒门学子”招聘会,共有近500多家企业参加,26000人次参加应聘,其中近一半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河南省教育厅了解到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灾区在豫高校毕业生达415人后,按照“优先安排、重点推荐、帮扶上岗”的原则,帮助他们联系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开封大学、新乡学院等高校加大对受灾家庭毕业生的经济援助,特别针对江油籍7名毕业生制订“一对一”帮扶计划。同时还注意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中国矿业大学探索建立了一批实习--见习--就业相衔接的实践教学基地,既满足学校实践教学需要,又促进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就业。此做法帮助200多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成功就业。本学期学校先后与无锡市、盐城市等五个市人事局签订毕业生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现有80家企业为2008届毕业生提供了1000多个实习与就业岗位,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学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大连理工大学等校为灾区毕业生提供特别帮助,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指导和推荐工作,切实帮助地震灾区毕业生就业。华中农业大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采取分类指导,并设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推荐奖,全年为毕业生发放各种专项补助47.7万余元,目前已有25名教师向30余家用人单位成功推荐40余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成功就业。学校对来自地震灾区的毕业生予以重点推荐、重点服务,30名灾区毕业生均已顺利就业。西南大学组织多家用人单位针对生源地为灾区的未就业毕业生开展招聘活动,同时为三年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主动为地震灾区、经济困难、择业困难等毕业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矛盾,为毕业生排忧解难。西南交通大学克服地震灾害带来的困难,将招聘会场次从去年同期的361场增加到目前的420场,并制定了毕业生中优先推荐灾区学生,灾区毕业生中优先推荐受灾特别严重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目前灾区籍毕业生已全部实现就业。兰州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受灾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全部报销或部分报销参加外地招聘会往来的交通费用。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河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高校毕业生去基层服务每月补助500-800元,去乡镇工作高定工资并在评职称时免试外语,自主创业享受小额贷款和免费培训、经费支持等,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体系。江苏省截至2007年12月31日,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89%,其中到基层就业人数为24.4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0.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设立就业专项奖励48.52万元等措施,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煤炭一线就业。浙江大学制定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到基层、西部和艰苦地区农村任职的毕业生,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学校还专门设立到村任职毕业生专项同奖励基金,对到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任职的毕业生,一次性奖励1万元;到省内欠发达地区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到其它地区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开展“学煤爱煤、基层成才”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实施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每年单独列出600名本科生和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煤炭生产第一线的企业优秀青年定向培养,毕业后到定向单位就业。每年还自筹经费160多万元,设立煤炭定向奖学金,用于奖励学生到基层、到煤炭行业就业。2007年煤炭工业主体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比例达90%以上,2007届地质工程专业一个班有一多半的学生选择到新疆、青海、宁夏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西南交通大学出台了《关于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等毕业生,学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奖励基金“金鹰奖”,每名获奖毕业生将获得荣誉证书和1000元奖金。目前,64名2007届毕业生和110余名2008届毕业生与铁道部签订了服务高速铁路动车组“3+1”联合培养协议;30名2008届本科生与铁道部签订了“3+1”定向培养协议,将成为京津城际铁路300公里动车组司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今年共有842名本科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中南大学通过积极引导、提高素质、重点帮扶,积极鼓励促进西藏藏族毕业生回家乡就业,学校连续两届西藏藏族毕业生100%回乡工作。兰州大学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教育硕士等项目的宣传,对在西部基层及艰苦地区就业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截至6月底,学校有265名学生分别到国家重点建设单位、西部基层单位、少数民族地区和地震灾区就业。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