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构建“新三个课堂”(智慧课堂、名师课堂、活力思维课堂)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创新,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赋能路径。
加强系统谋划,推动规划实施。印发《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总体规划》,明确8大工程16项任务,涵盖智慧教育环境升级、教育数字基座建设、教育应用生态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能力提升等关键领域,为全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划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创新提出“新三个课堂”系统架构,精准对接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与试点工作任务,将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点拆解为具体课堂场景,形成“目标—任务—场景”的闭环落地体系,构建起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构建“区校协同”推进机制,区级聚焦“搭平台、建机制、筑基座”,负责共性平台建设与制度设计;学校立足“用平台、创场景、育生态”,在区级公共平台基础上引入个性化服务,聚焦课堂应用实践,实现“上下联动、各有侧重”的融合创新。
创新组织形式,筑牢数字基座。上线大兴区教育云平台,实现全区230个教育单位、1.5万余名教师全覆盖,提供区级公共应用30余个、校级及第三方应用100余个,日均访问超2万人次。完成与市、国家级平台互信认证,推动“三中心(数据管理中心、数据交换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中心)、两平台(教育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升级工程,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强化“全域联结”能力。打造智慧课堂工具箱,建立优质教育应用引进机制,联动企业与学校建成“大兴区智慧课堂教师助手工具箱2.0”,涵盖8大分类、49个教育应用,为优质应用进入课堂铺路搭桥,让教师“想用就有、拿来就用”。成立数字教育研究部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工作室,横向联合中小教研、师训、科研、德育等业务部门,纵向贯通区校两级,吸纳学校智慧课堂项目负责人组建“指导专家团队+项目研究团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以“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为驱动,构建“应用引进—项目申报—实践研究—成果展示—模式推广”的全流程工作链,精准推广教师智能助手应用,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教学方式创新与培养模式变革。
聚焦数字应用,赋能教师发展。打造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方式,以“智慧课堂教师助手工具箱”和“思维课堂框架”为支撑,开展两届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覆盖56所中小学、394个立项项目,超3000名教师参与;依托种子教师招募、培养机制,已培育169名骨干,计划三年内实现全区智慧课堂全覆盖,推动教师从“传统教学”向“智能融合教学”转型。打造名师课堂,创新培养模式,围绕“智慧教研、智慧培训、资源共享”,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应用生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研打破时空限制,依托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教研,借助资源共建共享丰富教学素材,结合课程建设开展靶向培训;创新推出“精教研微讲堂”直播等形式,推动教师研训从“统一化”向“个性化”“精准化”升级。打造活力思维课堂,创新教育评价,联合高校研发“活力思维课堂观察和诊断系统”,聚焦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构建“录制常态课—课堂教学分析—研讨改进”的循证教研流程,建立课堂教学常模大数据,生成教师、学校、区域三级画像,推动教研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让教师发展有方向、改进有依据。
推动资源整合,构建数字生态。推动项目整合,将智慧课堂实践与智慧校园达标认定联动,56所实验校已通过认定,同时融入小初高数学“问题链”与AI赋能路径研究,深化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应用整合,开展共建数智强师试点行动研究,构建语文、数学等多学科智慧课堂应用生态,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情数据采集、校本资源建设等应用场景全覆盖,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强化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的融合培养。推动赛事活动整合,打造“大兴区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统一赛事平台,通过赛事活动遴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实现区域教育资源沉淀积累,构建“开发—遴选—应用—推广”资源建设机制和全链条资源生态。推动人员整合,建立区校两级“首席数据官”制度,区级由教委副主任牵头、进修学校副校长任数据专员,校级设数字教育专班,统筹数据治理与转型,形成“全员参与、各司其职”的数字服务生态。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