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初显成效

2009-10-16收藏

  如何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不懈的追求。针对河北省农村实际,今年4月,着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建设新农村实用人才,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农村工作办公室联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工程”一经实施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今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0万人,其中10万多名青年农民注册入学,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广大农民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致富门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提高生产效益,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一、“送教下乡”创新了办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方面人才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有5万多个行政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致富增收的本领。尤其当前正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也将要走上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既可以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又可以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使他们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为此,河北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职教办学模式有益探索。

  一是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办法,扩大招生范围。“送教下乡”面向广大农村,面向广大青年农民招生。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都可以参加。招生方式适合农村生产实际,采取自愿报名、学校统一录取、注册入学的方法,纳入当地年度中职招生计划,享受全日制中职学生待遇。学员修业年限为3到5年,培养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兼顾学习和生产。二是根据当地产业需求,改革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双带头人工程由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拥有涉农专业的部分省级重点以上骨干学校牵头,以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农广校和电大分校为阵地。学校根据农民需求自编教材,专业按当地产业需求设置成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及农村经济管理等,教学以生产需要、技能培训为导向,授课形式上把专业课搬到乡镇和农场、养殖场等生产一线,让广大农民边学习边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样,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在农村广阔天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三是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办法和学生守则。严肃学习纪律,严格考试考核制度。制发“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种植技术等6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切实加强对教学的指导。成立专家督导检查组,定期深入教学点检查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学籍注册等情况,监督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教学质量。

  二、“送教下乡”适合“三农”需要,有利于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近年来,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单一,机制不灵活,全省100多万中职学校在校生中,学习涉农专业的只有几千人,生源十分匮乏,职校的农业专业教师无课可教,有的调走,有的转行,农村职业教育陷入既缺生源又缺专业教师的境地,生存和发展十分困难。开展“送教下乡”扩大了农村职教的招生对象,使农村职教从单纯为农村培养新生劳动力转变到兼俱培养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新轨道,优化了职教资源配置,激发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一是扩大了职业学校生源供给。数十万农民新生入学后,职教资源被盘活。不少调走的教师纷纷回流,他们在送教下乡,服务农民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邢台农校全校110名涉农专业教师,每天都有25名教师奔走在农民的家门口和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灵寿县职教中心的教师顶风冒雨,不辞劳苦,行程千余里,下乡数万次,服务范围遍布上百个村庄,为全县1万多个食用菌大棚增加收入1亿多元。二是节约了教育投入成本。10万农民学生,若按每校3000人计算,需要30所职业学校,若每校新建需投入1亿元,则需30亿元。创新职教办学模式后,“送教下乡”,把办学场所放在农村,虽然离校园远了,但离生产场所近了,不仅增加了专业教师实践的机会,还解决了学生实训基地短缺的问题,降低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成本。三是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送教下乡”模式改变了以往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把生产实效作为衡量农民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把产品品质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运作能力加强等作为评价考核内容,促使他们成长为建设新农村的实用型人才。随着职教办学模式的变化,职业学校学生评价考核方式也必须有所变化,即除了对学生作业及考勤制度,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具体要求外,还要在生产实效上进行考核,以培养大批合格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送教下乡”推动农业技术换代升级,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由于河北省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比较低,有的市、县种殖业、养殖业等产业布局分散、管理粗放、规模优势不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形成新的经济优势,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益。开展“送教下乡”,能有力地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得农民有能力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市场变化及时换代升级生产技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及时培育开发新产业、新产品,从而致富增收。目前,“送教下乡”在有些地方已经初现成效。

  灵寿县南朱乐村有种植蘑菇的传统,过去种植只凭经验不凭科技,种植收益甚微,农民积极性不高。“工程”实施后,县职教中心来村里办起了食用菌种植培训班,全村564户,家家种上大棚,运用科技种植蘑菇,收益明显提高。村民李俊九家有20多个食用菌大棚,上学后,引进了茶树菇、杏鲍菇等新品种,价格比以前的品种要高三四倍,今年估计能多收入40多万元。灵寿县西城南村地处丘陵山地,是个主要依靠农业发展的村庄,为了脱贫致富,村里兴起了养猪热,但由于农民科技知识有限,在去年闹猪瘟时,有的农民家里一下子死了400多头,损失了20多万。今年“工程”实施后,县职教中心办了养猪培训班,许多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开始科学养猪育猪。现在西城南全村有50多户养猪,总存栏4000多头,产值200多万,预计一家比去年增收20多万。南宫市马宝珍在该市职教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种植了7个大棚15万斤的食用菌,年纯收入达到了10万元,不仅轻轻松松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还在市区买了房子。他说,这些事情原来想都不敢想。另外一个农民养猪大户赵宝禄,如今已发展成为存栏400头、年纯利达15万元的大型养猪场。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庄20余户农民也纷纷建立养猪场。如今,在南宫职教中心的指导帮助下,南宫市后刘丘、林庄、尧村等18个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村,西乞村、卢庄、底口王村等20余个村庄成为万亩无公害蔬菜的种植示范基地,东八里、孝昌村、赵明桥等23个村庄成为优良种猪的重要繁育基地。全市的养殖业、种植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畜)产品发展格局正在南宫市形成,农民们实现了有业者更乐业,无业者有业的梦想。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