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2009年开始,山西省教育厅依托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太原市生态工程学校、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等三所学校开展了“送教下乡”的试点工作。
“送教下乡”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共开设现代农艺技术、园林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畜牧兽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园艺、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等8个专业,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利用农闲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
“送教下乡”的教学点大多设在乡(镇)、村文化站(所)和学校,最大特点是涉农院校组织教师走出校门,把班办到乡村,把教学送到农民的家门口。一年来,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工作,现已涉及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忻州、朔州、大同等8个市, 56个县,201个乡镇和1000余个自然村,共组织4.6万余名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让农民增长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增加了收入。经过一年的学习,学员应用新技术能力普遍提高。清徐县中辽西村果农在听取专业教师王慧珍的授课后,受到启发,在葡萄植株上喷施硫酸亚铁溶液,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黄化病;杏花岭区杨家峪村新建花卉基地,在白丽仙等老师的指导下,解决了花卉苗期猝倒病、花坛花卉及南方花卉的养护技术问题;在商品粮基地原平市西荣华村,张飞云老师讲授的玉米丰产栽培技术,仅推广晒种技术一项,每亩可增产100斤,全村12000亩玉米中有3000多亩进行了科学种植,预计可增产30万斤。
二是让农民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鼓起了创业的勇气。有600余学员大到投资建加工厂、组建合作社,小到购买拖拉机搞服务、跑运输。原平市大牛店镇神山教学点学员贾利霞夫妇通过学习,改变了观念,在孙银老师的指导下,于2010年初承包村里废弃荒沟,投资40余万元搞起了土鸡和山羊的养殖,现在土鸡蛋已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在《忻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她说:“是原平农校的‘送教下乡’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财富、带来了新的希望。”原平农校中阳乡农经0910班安志勇同学通过学习,解放了思想,萌生了种植甜瓜的念头。通过与教学点负责人、授课老师反复交流,于今年4月投资15万元新建成30个活动大棚,全部种植了甜瓜。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带领村民经过三个多月的辛苦经营,共解决农村劳动力100余名,投工12000多个,产出优质甜瓜15万斤,直接获利30余万元。
三是送去了政策、法制和文化,使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送教下乡”活动不仅给当地农民送来了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而且按照规定开设基础文化课程,讲授农民关心的时事政策、法律常识、应用写作、农村保健等知识,还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有的学员带头在村里组织了舞蹈队,有的学员参加省里组织的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大赛获奖。原平农校子干乡西荣华村教学点武俊芬同学在今年6月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代表山西省参赛并荣获育种技术三等奖的好成绩。
四是盘活了农业职业教育资源,锻炼了一支深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教师队伍,试点学校办学出现了新局面。“送教下乡”使3所试点学校彻底走出了招生难、办学难的困局,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教师由最初的“不愿下”变为“抢着下”,由“厌农”变为“恋农”,由理论型变为实用型。原平农校青年教师连建文说:“从教20年,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找到了当农校教师的感觉。”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