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五个结合”即“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现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具有传统加工技术的基本技能,而且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院以机械加工、数控、焊接和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为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的训练,又特别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实现了传统加工技术和现代加工技术的有机结合。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学生不仅系统的掌握传统车工、钳工、??刨磨和焊工操作技能,而且还熟练的掌握了现代化数控加工技术。自动化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电工技能,而且还能够熟练地应用先进的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等自动化技术手段。传统技能的学习较好的满足了中小型企业普通加工技术的需求,新技术的掌握使学生能紧跟企业技术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满足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设备操作的需要,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 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学院机械加工、数控和焊接实训基地自成立之初,就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在生产中,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擦汗你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学院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在完成自行设计和生产Z512台钻、Z3052摇臂钻床和Z512-3新式台钻和缸机的基础上,积极与企业合作,为企业生产、加工产品,先后为内蒙古亿阳一汽解放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和航天六院四十一所等多家企业设计、生产减速机、110/63型液压油缸,加工汽车零部件,生产燃烧室壳体;数控实训基地与呼市瑞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长期合作,成为该公司的产品加工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长期合作,将“企业”引入校园,把“产品”引入课堂,使学生熟悉了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体验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了良好条件。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加工和数控实训基地以具体生产项目为教学目标和任务,实行“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与“项目”、“任务”充分的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完成生产任务为目标,根据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学生和教师对每一关键步骤进行质量监督,及时认识和纠正错误,完成项目任务。以“项目”和“任务”带动人才培养的过程,提高了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学生在完成生产“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熟知整个生产过程,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形成多种技能,较好地解决了在提高学生未来所从事的主要岗位职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本行业内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
教学与生产结合,学生在实训基地边学习,边训练,边劳动,边提高,学生在干 ,学中干。学院实训基地在长期的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的培养方式:即生产车间就是教室,学生就是徒弟,教师就是师傅,教学内容就是工作任务,教学用具就是生产用具,作业就是产品(作品)。
三、坚持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校内实训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环节。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性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4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认知规律,以工种为训练单元,由单项实训到综合实训循序渐进的进行。在实训中,将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训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实训。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融入企业,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呼和浩特众环集团、神华集团、中电投霍煤集团、内蒙古利丰企业集团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推行“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0.5”培养阶段,把实训教学延伸到企业的现代化生产中去,实现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训基地的统一。按照协议的规定,这些企业每年接纳学院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安排每位学生要在多个岗位上轮换工作。由于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已经过规范的“真刀真枪”的生产训练,到企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适应训练,都能很快进入角色,既实现了顶岗实训,又提前准就业。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巩固了在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了企业状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及本专业先进技术应用情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的人文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求实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适应专业岗位和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革新和改造,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共同论证专业建设,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使学生不仅从兼职教师身上学到了专业技能,而且从职业思想、职业素质上受益。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