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内蒙古包头市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2009-05-19收藏

校园:传播文化的圣地

  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在阅读过程中,汲取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养分,通过读书活动,为师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这是市教育局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首先定位为“书香校园”建设的初衷。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表达了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特质,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愿景。从2007年开始,市教育局每年一个主题,坚持不懈的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2007年包头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首届“书香校园”创建活动。读书活动受到了普遍的欢迎,特别是“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使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向课外、向家庭延伸,提高了教育的张力与辐射力。

  在校园读书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基础上,2008年市教育局又进一步组织了以“挖掘学校办学特色、重新解读学校办学理念”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创建活动。要求各学校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重新解读“校风、教风、学风”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校风、教风、学风”的时代特征,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成为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创建活动通过校徽、校歌、校训征集,进一步凝聚了学校文化精神,提升了学校文化管理的层次。创建活动中共征集作品700余件。

  同年10月市教育局在青山区、白云区举办盛大的“文化建设成果展示现场会”。其余旗县区教育局也在本区自行组织了交流展示:土右旗将展板和相关材料在全旗所有中小学中进行巡回展示,展示时间持续3个月;九原区组织了校史展,东河区教育局组织了校歌评比。通过深入持久的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2009年包头市教育局以“打造包头教育文化、凝聚包头教育人精神”为主题,继续深化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活动由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校园特色文化创建活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和绿色文化建设活动,和以教师为中心,以加强师德建设为目的的创建活动组成,从观念、活动、制度和考评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创建工作。

  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创建活动,使校园真正成为了传播文化的圣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文化:图书柜建到了班级

  走进昆区友谊二小,浓浓的书香氛围令你陶醉。校园内外围墙、走廊、过道张贴着读书标语;校门口每月一期的荐书栏向学生、家长推荐好书;百米长廊内名人故事、成语故事一步一景;开放的学校图书室随时欢迎师生借阅;学校筹建的“快乐书吧”温馨、舒适,让师生在这里享受读书;校园广播开辟的“书香园”,校园网站设立的“读书专栏”,使师生可以随时交流读书感受;图书不再锁在图书馆束之高阁,而是建在了教室和办公室:教室的学生书架、办公室的教师书架上各种书籍琳琅满目,稍有闲暇师生便随手拿来,开卷有益。

  这是全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来学校面貌深刻变化的一个缩影。图书是学校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各地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物质层面的建设工作。2007年,青山教育局投入330万元为各中小学配备图书56万册,使义务教育段所有学校的图书馆达到了标准配备;东河区教育局投入价值80万元的图书,充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图书设备;九原区教育局143万元用于学校图书馆建设;白云区仅为中小学教师购置图书就投入了25万余元;其它各地区也不同程度投入资金充实学校的图书设备。

  各中小学也在创建活动中积极投入资金为师生订报、购书、丰富图书室的藏书,并投入资金更新丰富橱窗、长廊、展室等文化设施设备,为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浓郁的氛围,为创建活动提供了物质的保障。

  一方面抓投入,一方面抓利用。为了更好的利用好学校图书资源,一些学校改革了借阅制度,保证师生随时借阅,保证了学校图书馆的畅通无阻。一些学校还通过创建“学校书吧”、“楼道读书角”、“流动图书站”给学生创设了温馨、舒适的读书环境。如东河区西脑包一小的“小小读书屋”,九原区哈业胡同中学的“书虫读书角”等,形式多样、舒适的读书区域已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各学校积极营造班级小环境,发挥好班级的作用,创设了班级读书柜、图书角,完善班级的图书角建设,由学生自我管理,组织阅读。班级读书柜的书籍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图书资源,由家庭为班级提供借阅的书籍,学生之间开展交换阅读,做到了资源共享。班级图书角及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交流、沟通能力。

活动文化:读书延伸到了家庭

  “和爸爸妈妈一起共享读书的美好时光,分享读书的浓浓乐趣”,这是昆区钢四小通过家长开放日向全校1800多名学生和近500名家长代表发出的“让读书成为习惯”的倡议, 提倡每个家庭设立每日读书时间,积极参加到“打开书本,阅读经典,充实精神,丰富人生,获取一生幸福”的“亲子阅读”活动中去。

  读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是校园读书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引领者,也必须是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中阅读的先行者,教师要用自己的阅读带动、引领学生的阅读。在青山区北重六小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成为老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学校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每学期要求教师认真阅读相应篇目,每人撰写读书笔记,学校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同时,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完成8-10篇高质量的教学随笔。学校校长是读书的带头人,经常把自己看到的好的内容打印,复印下来,让学校老师共同分享。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各学校是各有高招:从经典诵读到名著欣赏,从故事赛、演讲赛到情境剧、课本剧的表演,从手抄报、书画的展示到读书心得与感悟,活动赋予了读书以鲜活的生命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幸福快乐的体验和享受。青山区民族路小学从阅读到感悟到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增长才干;固阳工农路小学开展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萨拉齐第三中学由读书活动而引伸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更加使同学们体验到了实践的快乐。

  家校携手营造书香家庭,通过书香家庭建设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在家庭中开展读书活动不仅能改变家长的观念,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且可以推动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为此,一些学校就营造书香家庭向家长提出具体要求:青山区哈达道小学提出的家庭读书活动“八个一”的要求,倡导家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青山区一机三小倡议在家庭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通过家长学校的作用来落实家庭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家庭的氛围;土右旗萨三中针对农村地区倡议家庭建起“家庭图书架”,让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阅读的环境。昆区包钢实验一小开展了“亲子阅读”、“家校共读”已成为一种制度在家庭中加以落实。

课程文化:诗意浸润了课堂

  地处阴山北麓的固阳县教育局让传统经典诗文走进校园,要求各学校,尤其是在学生中开展学生诵读古诗文活动,并在学校之间展开竞赛。固阳工农路小学鼓励学生人人手里常备《小学生必备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每天早晨利用10―2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诵读诗词。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诗文,进行归类,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绘制成古诗文小报,古诗文卡片,古诗文连环画。既达到领悟诗情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书写、绘画的能力。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开展诵诗竞赛活动,并评出诵诗大王和优胜小组。由于工农路小学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表现突出,教育局在工农路小学举办了古诗文诵读观摩会,全县教育系统约500名教师前来听课,工农路小学各年级的学生,以观图吟诗、配乐朗读、古诗表演等多样的诗文诵读形式让全县教师耳目一新。

  如果说书籍是一份文化大餐,那么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这份美味。网络影视冲击下的不想读、阅读缺失带来的不会读、以及将阅读与学科学习对立起来的不敢读等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如何激活学生读书兴趣?如何对学生进行择书指导和读书方法指导?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达茂旗教育局的做法是:明确了各年级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并将阅读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要求语文老师和阅读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制订学期阅读计划,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明确了教师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要求教师读书活动要做到“五个结合”,即:读书与反思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读书与教学经验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读书与师德主题结合,实现教师无不良言行;读书与课改结合,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读书与校本培训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精神文化:凝成师生的共同愿景

  由字母DX变形 抽象而成的沃土上的一株茁壮成长的幼苗,是土右旗东胜街小学张婷老师为学校设计的校徽,既体现了“东小”的校名,又体现了东胜街小学教师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还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让广大教师参与设计校徽、谱写校歌,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广大教师体会主人公的责任与自豪。通过征集“校徽、校歌、校训”,让广大师生充分感受校园精神的熏陶与激励, 增强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土右旗教育局开展文化创建中,各中小学校注重挖掘自身历史底蕴,设计出的“校徽、校歌、校训”立意高尚,主题鲜明,富有创意。萨四中“静心读书,潜心育人”的校训动静结合、意蕴深长,内涵丰富;美岱召中学的校歌《我们是大青山的儿女》在《当代校歌》杂志上发表。在九原区开展的校史展览活动中,各学校通过广泛收集校史资料,认真整理、编辑、展示,使广大师生在参观学习、重温校史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学习生活的学校所走过的历程,增进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之感和热爱之情。固阳县开展了征集学校办学特色的活动,引导各学校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的指导下,认真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

  通过多种渠道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渗透,我市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校训、校徽、校歌”为表征,以拓展校园文化内涵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生动局面。

学校文化:汇聚师生的信念和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学校文化代表着学校的精神,反映着师生的信念,体现着价值的力量。经过近年不懈的创建,以“人本民主的精神文化、务实求真的行为文化、优雅简约的环境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拓展创新的课程文化”构成的学校文化正在形成。

  校园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一草一木都教育资源、一砖一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宣传栏、宣传窗、文化墙、文化长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区域都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教学楼内的正容镜、开放式阅览长廊,教室内布置的国旗、国歌、国徽、名人名言和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处处充满着人文精神,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学生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书法小组、运动队、文学社、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组织蓬蓬勃勃;艺术节、读书节、英语节、科技周、环境日校园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声有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上,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画面,一件件精工细作、逼真传神的作品,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场面,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包头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所做的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市教育局将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充满诗意文化,让校园文化如二月春风,如春夜好雨,沐浴和浸润着校园,让师生在充满诗意的校园文化中放飞心灵。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