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内蒙古大学以改革为主线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09-04-07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学始终坚持以改革为主线,从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有利于加快事业发展的角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后勤改革,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和学校实际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近几年来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调整重组教学机构,按照一级学科来设置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给各个学科独立自主、充分发展的空间,目前学院总数达到18个(不含管理类学院、合作举办的学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更新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学院综合改革,建立院务委员会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赋予学院相对独立的组织、人事、财务等权力,做到责权利统一,学校各职能部门由侧重管理转向侧重服务,进一步理顺了校院关系,扩大了学院办学自主权,突出学院的主体地位。同时,改进学科管理制度,量化学科建设内容和办学指标,将学科建设任务下达学院,根据确定的指标考核学院,并将津贴与考核结果挂钩。学院负责考核教师并发放津贴。科研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学校和学院充分利用区内外、国内外的科研资源,分别搭建充分开放的科研平台,两年来学校层面先后建立了中美生态能源与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系统哲学研究中心等9个科研机构。各学院也根据需要分别组建了不定行政级别的科研机构,突出学术性、开放性。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学校进人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学校党委任用干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采取公开选拔和任命相结合的方式,并坚持使用票决制、公示制和试用期制。近期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聘任了15位处级干部。在职称评审中,认真行使专业技术资格自主评审权,充分发挥学院的主导作用,在学院差额评审、等额上报的基础上,学校进行审核并持有否决权;在岗位使用和管理上,按照“评聘分开、动态管理”原则,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等制度。

  在后勤管理改革方面,按照“经营性资产企业化,公益性资产事业化”原则,根据资产的不同性质,经营性资产通过清产核资,成立资产经营公司进行管理、经营;学生宿舍、食堂、水电气暖、校园清洁绿化等由新成立的服务中心管理。资产经营公司任务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学校参与产权收益分配,服务中心任务是保证服务质量,节约服务费用。

  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内蒙古大学坚持以人为本,想方设法改善广大教职员工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如,为解决教职工住房历史遗留问题,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与开发商合作开发1416套教工住宅;在2007年为在岗人员提高30%津贴的基础上,2008年再次提高津贴30%,还为离退休人员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20%的年终补贴。

  改革为发展增强了后劲,也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各项制度的改革创新,内蒙古大学的各项事业实现了全面发展。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结构得到优化,全日制在校生中研究生与本专科生之比由2006年的1:5.6提高到1:4.6。“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目前学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名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且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获准各类科技项目283项,获准经费10931万元,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有4项科技成果被授权为国家发明专利。新增了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李光鹏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成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了内蒙古大学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三是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过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大横向科研合作力度,有重点地组织了一批适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科研项目,2008年承担各类横向项目32项,获准经费700万元。同时积极开展调查和研究,参加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行业的发展论坛,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咨询。

  四是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和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签署了新一轮的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以及具体合作实施方案,并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签署了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近两年举办了近80次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