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内蒙古组织高校相关人员深入企业进行科技考察调研

2008-07-07收藏

  为促进全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安排,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日前组织高校有关人员,赴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及其企业进行了考察调研。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察调研分两期进行,参加考察调研的高校有33所,参与考察调研的人员有学校领导和科技、教务、招生就业等部门以及教育厅有关领导和处室负责同志,共50余人。考察组先后到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通辽、赤峰5市9个开发区30家企业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考察组深入各开发区及其企业,认真听取了地方政府、开发区和企业的情况介绍,并围绕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和人才需求、科技和产品研发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同时还实地考察了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主要产品。

  二、主要收获

  (一)通过考察和调研,考察组成员对全区经济社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了切身的体会和了解。“十五”以来,自治区初步形成的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具有特色的六大优势产业,成为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对于这一点,考察组成员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大唐托电、通辽梅花生物科技、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蒙西高新技术、众环数控、阿特拉斯挖掘机、伊利乳业、赤峰和托克托生物制药、通辽蒙鹅鹅业、清谷新禾,等等,都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柱产业,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治区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在走访中,考察组成员了解到,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所考察企业技术起点比较高,设备工艺比较先进,重视产学研的结合,重视科技和产品研发,一些企业拥有专利发明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成为了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重要生力军。如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冠以专业名称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高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包头稀土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可生产200多种10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成为世界的稀土原材料生产基地。又如首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蒙西园区,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85%,科技贡献率达80%以上;早在2005年,蒙西园区就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初步构筑起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煤化工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循环经济聚集区。特别是许多企业在发展中还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加强了与高校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有的企业如梅花生物科技企业、蒙西高新技术园区还积极争取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三)通过考察和调研,初步认识和查找了全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以及高校与企业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有些企业非常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却培养的不足,如机电、过程控制、化工等专业人才。有些专业企业并不太需要,但高校却开设了很多,如企业管理等;二是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企业亟需的中等技能性人才缺乏;三是高校毕业生能力结构不适应企业需要。如一些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表现出动手能力不强、英语口语水平差等;四是高校与企业科技研发合作少。一些高校的科研工作中,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课题不多,创新能力不强,且成果转化率低。目前,自治区企业寻求合作的对象,多数为区外一些知名高校;五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一些本科生眼高手低,不愿从基础工作做起,一些研究生不愿到企业工作。

  参加考察调研的同志们普遍感到,面对企业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大需求、对人才和科技呼唤的压力,高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走出“象牙塔”和“经院”式封闭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深入社会,融入社会,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充分吸收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

  三、几点启示及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一)高校教学、科技、管理人员经常到企业、社区考察调研非常必要。今后,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要继续组织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深入工厂、企业和社区,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主动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合作和服务,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高等学校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为自治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要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途径,根据企业对各类人才在专业、层次、数量等方面的需求,调整和设置本校的学科专业,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倾听企业的意见;对一些应用性专业,根据企业的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也应当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真正建立起校企在人才培养中分工合作的机制。同时,高校可以更多地承担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积极开展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副导师,尝试实行双导师制。组织研究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高中等职业教育、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关系。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抓好实训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到企业顶岗学习1年的制度,积极推进“半工半读”、“学分制”等办学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推迟毕业或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高校科研工作者要深入到生产一线中,结合生产生活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难题、重大问题,调整科研方向、凝练科研项目、寻找科研载体。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以原创性和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启动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十百千工程”和“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五)创建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努力提高产学研结合程度。高校科技创新必须主动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科研方向、攻关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在建设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转变发展思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学习借鉴广东省等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典型经验,不断创建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让发展的视野超越校园的围墙,向农村牧区、企业、社区延伸,使自治区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走入相互积极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