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2006年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教育改革工作情况

2008-06-27收藏

  一、主要措施

  (一)积极推进农村牧区教育综合改革。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进农村牧区教育综合改革,成立了全区农村牧区教育综合改革指导办公室,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教育体制改革指导意见》,重点抓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

  (二)积极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6年初,我厅筹备召开了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制定完善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加强了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管力度,从制度层面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实施。2007年自治区全面启动化解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召开了化解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底前完成39亿元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

  (三)积极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6年,全区调减中小学(含职业中学)1643所,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53.8万平方米,新建88所农村牧区小学卫星收视点和212所初中计算机教室。2007年,全区有30个旗县纳入二期“义教”工程和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71个旗县纳入二期“危改”工程,共新建、改扩建校舍322.22万平方米,建设全区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273所。

  二、主要成效

  (一)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1993年开始实施“两基”工程,特别是“十五”以来,该区抓住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教育工程的机遇,累计投入资金378亿元,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办学条件和规模效益明显提高,“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逐步落实,到2006年底,全区101个旗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达标,比原定规划提前了4年。2007年7月,该区顺利通过“两基”国检,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省区之一。目前,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3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7个百分点;青壮年非文盲率97.3%;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80%。

  (二)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制订出台了《全区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启动了以建设全区100所重点职业学校、100个精品专业点和100个重点实训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三百工程”,同时积极参与实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通过旗县、乡、村三级农牧民培训网络,年培训200万人次。2007年,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积极推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到2007年底,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规模达到12.54万人,职普比例达到40.3:59.7,为实现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校均规模由508人增加到840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三)坚持“优先重点”的方针,民族教育稳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不断完善“两主一公”办学模式,从办学体制、学校布局到困难学生救助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努力培养适应国家及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蒙汉兼通的双语型人才。2006年,我厅启动了“民族教育发展工程”。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蒙语授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民族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区现有各类民族中小学817所,在校学生37.44万人,其中民族语言授课的716所,在校学生27.27万人。全区有33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蒙古语授课专业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包括汉族以外的各民族)占在校生的比例,小学为22.86%,中学为24.28%,大学为30.17%,研究生为40.02%。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工作,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7年,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十一五”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教师培训计划及其实施意见》。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自治区、盟市和旗县三级中小学教师培训网络。截至2007年底,全区小学教师合格率为99.3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71%,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7.31%,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