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秋季开始,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农村教师,每月可以领到200元到300元不等的“农村教师工作专项补贴”。这是东胜区打造优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
以“羊煤土气”创造经济发展神话的鄂尔多斯,其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区2006年的综合经济实力已跨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第25位,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占鄂尔多斯市的1/3。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原本基础就薄弱的教育越发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东胜区的各级领导清醒地意识到,东胜不能是“经济的巨人,教育的矮子”,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兴办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东胜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师资队伍。”东胜区教育局局长高占胜说,“东胜要打造教育的高起点,改善办学条件,使教育资源均衡化,最重要的是要建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
东胜强化教师队伍的第一招是健全教师准入机制,从全国引进地市级以上的教学能手、优秀教师100多名,公开招聘本专科毕业生达600多名。2004年,东胜区率先公开选拔聘任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把一批精通教学业务、懂教学管理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选拔到了校长岗位上。2007年,校长3年任期已满,东胜区重新面向全国聘任能力强、适合东胜教育发展的校长。
校长综合素质、素养的水平和层次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整体的办学水平和层次。2007年东胜区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行“校长职级制”。在6个级别中,最高者和最低者的“职级工资”相差4倍多,告别了报酬上“能增不能减”的分配方式和人事上“能上不能下”的干部任免制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校长的职业化发展,便于校长的流动。“这是对校长成绩的一种肯定,校长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考核中实绩考核占到70%,这让我对学校的管理更加投入了。”塔拉壕东方小学校长孙占平说。
在优化教师队伍改革中,比畅通进口制度更不容易做好的,是完善教师出口制度。2007年东胜区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全员聘任。教育局选聘校长、园长,校长、园长选聘教职工。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近400名教师因不适应岗位要求而转岗、离岗。东胜区政府用“养起来”的办法,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教师进行一次性离岗休养分流。
在塔拉壕的东方小学,记者见到了已经有31年教龄的温凤林老师。“因为教不了课,所以这次改革我离岗了。”温老师没有一丝不悦地告诉记者,他现在不仅领着全额工资,而且经申请,学校又返聘他在后勤部门工作。
在不断引进新教师的同时,东胜区更注重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制定了《东胜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办法》,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2001年以来,东胜区先后邀请知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冯恩洪、陆士桢、窦桂梅等前来讲学;与北京、上海、苏州等地13所中小学和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研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国际间的合作也已启动,目前澳大利亚的莫纳斯大学、加拿大的哥伦比亚东西教育学院与东胜教育界有了共同研究的话题,今年第三届三国四点“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年会就在东胜举办。
为调动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2007年东胜区改革工资制度,使校内结构工资制成为学校内部工资分配的基本形式,根据教职工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合理拉开分配档次,适当提高待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2007年,东胜区政府明确规定,今后区政府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不低于5亿元,其中用于改善教师待遇的专项经费要不低于3000万元,并随着每年教师人数的增加而逐年增加。
(记者 郝文婷)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