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大学积极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

2009-11-19收藏

  近年来,上海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大学生投身国防建设,学校曾被宝山区政府和区武装部评为征兵先进单位。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学校以钱伟长教育思想为指导,与学校育人理念相结合,全面部署,积极探索,切实加强国防教育,确保兵员质量。

  一、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有序组织

  学校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搞好征兵工作,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和民族安危的大事,作为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高校,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努力为提高兵源素质,为实现部队现代化、知识化建设而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确保把更多高素质的优秀青年大学生送到部队去,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一级的征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分管书记担任组长,武装部长、学工办主任担任副组长,党办、校办、武保处、学工办、宣传部、教务处、总务处、财务处、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与此相对应,各学院(系)也成立自己的工作班子,负责本学院(系)的征兵组织、动员、教育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部署,强化责任,多次召开征兵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严格遵守市、区征兵工作的各项要求的前提下,部署宣传报名、体检政审、复审定兵、欢送新兵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切实做到认真衔接、环环紧扣无漏洞。

  二、以育人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直都坚持按照钱伟长校长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开展各项日常教育工作。钱校长一直倡导:“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科学、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他希望学生把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首先要做一个爱国者,要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基于这样的理念,该校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生德育课程的重点,通过入学教育、首日教育和常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成为学子们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众多学子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胸怀保家卫国之志,时刻准备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入伍,投身国防事业。学校以钱伟长育人理念为指导的日常爱国主义教育,为学校的征兵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三、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参军氛围

  学校充分结合日常各种教育教学渠道以及特定教育契机,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应征入伍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的国防知识。一是在面向学生开设的军事理论课堂上,积极宣传征兵工作的意义和各项政策法规等。二是每年定期举行一届国防知识竞赛,在长达一个月的比赛中,用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学生们参与到国防知识的宣传中来,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普及”。三是专门在新生军训期间,结合新生国防教育活动,通过邀请部队首长为学生上课等方式面向新生开展国防教育,激发新生参军入伍的热情。此外,学校还积极利用宣传橱窗、报纸报刊、校园广播、学校网页等渠道大力宣传国防知识,典型事迹:一是重点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对专门设计制作的报名参军、保家卫国等多个专题版面进行展出;二是在学校校报上辟出国防教育宣传专版,介绍我国的国防环境、国防战略、国防成果,并在报上刊登征兵要求、当兵的权益、征兵的时间节点等信息;三是及时跟踪了解正在部队服役学生的情况,积极挖掘这些学生中的典型个人,将这些典型的优秀事迹刊登于校报上。学校充分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影响力,组织优秀的退伍回校学生进行集体讲谈,与在校学生共同分享他们在部队的收获体会。该校通过各种渠道的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在校园内形成了参军光荣、爱国奉献的良好氛围,广大学生从思想上强化了国防意识,激发了参军热情,树立了报国之志。

  四、严格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各环节公开透明

  保证兵员质量是征兵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严格把关,明确职责,规范程序,认真做好各阶段工作。一是举办“征兵工作责任书签约仪式”。校领导与各学院领导以责任书的形式约定了征兵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总体目标清楚,责任要求明确。二是组织开展政审工作人员培训。在政审工作开展之前,专门组织各学院负责政审工作的人员参加培训,要求其做到“三见面”,切实了解征集对象的现实表现、社会交往、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三是及时公布相关工作事项。利用宣传橱窗等媒体公布了学校征兵工作的各项政策条件、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公开了来访的地点和联系电话。同时,该校纪委派人全程参与监督。

  五、完善服务保障体系,解决学生后顾之忧

  学校不仅把前期送学生入伍工作做到深入细致,而且切实做好学生入伍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完善征兵工作的服务体系,及时为参军的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及时跟踪了解参军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在军营的成长需求。在学生服兵役期间,学校通过邮寄书信、节日访问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慰问。在即将退伍之时,学生们会在信中读到“欢迎回母校”这样的词句。二是做好学生退伍后的配套服务工作,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当兵造成了两年的学业断档,为了做到顺利衔接,学生们一回学校,相关部门就会召开“复学办公会”,邀请学生、家长和学校各个部门负责人到场,完成一系列手续的交接。同时,对退伍的学生开通选课“绿色通道”,也就是选课序列优先、选课数量不限,每学期学分不封顶。如有需要,学校还会派高年级的学生辅导那些功课跟不上的退伍学生。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