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以推进落实新资助政策为契机,积极贯彻资助育人理念,全面部署,系统规划,基本实现学生资助工作全覆盖。据统计,2008年,全市高校共有57.7万人次获得7.95亿元的各类资助,中职学校共有17.5万人次获得3.72亿元财政资助,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金额近1.74亿元。
一、提高认识,健全体制,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制度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对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中职学生资助工作为例,上海通过各项资助政策解决中职学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选择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及其家长选择职业教育的信心,使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就读职业学校一样可以成才,凸显了助学政策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价值。2008年,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报到率达98%。
二是健全管理体制。上海明确学生资助工作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共同开展,其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资助工作的具体开展实施,上海市财政局落实资助经费的筹措与经费划拨等事宜。同时,上海市教委明确相关业务处室分别对口做好高校学生、中职学生资助工作,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等工作。此外,上海还落实人员编制,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协调本市学生资助工作。
三是完善规章制度。为积极贯彻国务院相关文件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上海通过调研论证,相继出台《上海市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以及各类奖、助学金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方式和内容,完善了学生资助工作的保障机制。
二、以人为本,点面结合,扩大学生资助受益范围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上海学生资助工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一方面为了保护帮困对象的自尊心,认真做好帮困资料的保密工作;一方面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学校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进行家访,努力让低保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将好事办好做实。
二是坚持点面结合。一方面,除了国家面上的整体要求,上海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拓展到本市城乡低保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费,将免费提供教科书扩大到免费提供课本和作业本;另一方面,除了国家和上海面上的整体要求,各区县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如有的区根据本区经济承受能力,将帮困助学对象扩大到高中阶段,有的区根据区物价部门对各学校核定的伙食费标准,按实补助困难学生的生活费。
三是扩大受益范围。一方面,上海不断提高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对进入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实行免教科书费、免作业本费;另一方面,试行在部分中职校中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并将其全部纳入资助政策范围,据统计,2008年,上海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共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1045人,合计获得293.36万元资助。此外,在沪就读的2.45万人次外省市中职学生共获得6271.89万元资助,充分体现了“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这一理念。
三、加强宣传,形成合力,增强资助工作育人效果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一方面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的政策培训,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一方面面向社会加强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努力实现学生资助政策的“全知晓”,增加学生资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此外,通过受资助学生在校健康成长和发展轨迹的案例宣传,也使党和政府对学生的资助政策广获好评,为学生资助工作更好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形成工作合力。上海着力巩固“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各方支持”的资助工作格局,以高校学生资助为例,2008年,本市政府财政投入约2.68亿元,学校投入约1.72亿元,社会资助约0.7亿元,国家助学贷款约1.9亿元,勤工助学收入约0.95亿元,逐步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帮困的良好氛围,摸索出一种依靠多渠道筹集帮困物资、资金和资源的资助模式。
三是增强育人效果。上海在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注重挖掘资助工作的育人内涵,把资助工作与学生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与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相结合,取得良好育人成效。如通过开展有关征文和演讲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示新资助政策对学生成才、成长形成的强大动力,从而广泛宣传资助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另一方面通过活动鼓舞更多的学生,让广大同学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