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农民工子女人数的增加,上海市郊区常住人口和适龄儿童少年逐年增长,郊区人口与教育事业规模在全市所占比例已超过城区。为满足郊区人口子女的入学需求,上海市近日出台七项措施,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加快推进郊区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形成与城乡功能和人口布局相协调、符合城乡统一建设标准的教育布局。
一、加大对郊区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2009年全市教育费附加安排7亿元用于实施对郊区和经济困难地区的学校建设,重点支持远郊区县,主要资助郊区农村和人口导入区义务教育,提高对人口导入区公建配套教育设施补助金额,支持优质资源向人口导入区配套学校和其他郊区学校辐射。同时,增加对农村和经济困难地区教师培训的投入,对农民工子女集聚的经济困难地区给予补助,对市属配套商品房基地学校的开办给予补贴。
二、加强配套商品房基地学校和幼儿园建设。一是加强市属配套商品房基地学校建设。2009-2012年,10个郊区计划建设项目总数为272个,计划投入资金总计约88.7亿元。为切实落实校舍建设规划,从2008年起对各区县在建或拟建的住宅小区及其配套建设的教育设施开展专项公示,强化对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的专项督导。同时,从2008年起对各区县中小幼的学校资源情况建立定期公布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幼儿园建设。2008-2012年郊区共需新建园舍344所,前三年(2008-2010年)新建园舍224所。2009年在加快全面推进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同时,再新建60所幼儿园,其中郊区新建50所幼儿园。
三、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根据区域规划,对公办学校不能满足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需求,确需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作为补充的,郊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予以扶持,引导社会力量申请举办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在2008年完成66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基础上,2009年再完成50所,到2010年,全市所有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
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郊区建设。一是支持南汇区在临港新城征地5.2万平方米,投资2.5亿,将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临港科技学校迁建至临港新城。二是按照长兴岛造船基地和相关产业基地建设需要,支持江南集团江南高级技工学校整体搬迁至长兴岛。三是重点提升设在郊区的市级开放实训中心的支持水平和质量。加大崇明、松江两个区县的“都市农林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力度。
五、扩大郊区优质教育资源。一是迁建优质学校到郊区。3年内搬迁上海师范大学附中到安置世博动迁居民的浦东三林地区。二是开办分校。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开办上海中学分校,在浦东曹路镇开办建平中学分校,在闵行紫竹园区开办华师大二附中分校。三是增加郊区优质高中数量,在青浦区、浦东新区、宝山区、松江区等郊区建设并命名若干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六、大力提升郊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实施郊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利用全市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初中、小学和学前等四个学段适合郊区教师的培训课程,对郊区教师全面开展专业发展培训。二是实施远郊区县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提高工程。确定一批亟待加强师资队伍的学校,由学校所在区县教育部门选派专家团进驻学校,每月在学校调研、听课和指导不少于4天,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跟踪指导和研究。三是延长中心城区到郊区工作的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年龄,对中心城区选派到市郊区县教育系统所属不设在城镇的农村中小幼学校的中学高级教师,或选派到市属配套商品房基地教育公建配套中小幼学校的中学高级教师,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延长1-5年退休年限。四是给予支教教师生活补贴,对到郊区边远地区和市属配套商品房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城区教师,予以补贴。五是进一步提高郊区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七、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辐射。一是继续深化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继续探索建立健全对口交流区县联席会议制度、教师培训学分互认制度、专家聘任共享制度等,力争姐妹学校数、郊区跟岗教师数、城区支教教师数翻一番,抓好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展示交流等工作的落实。加强城市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离合办学。二是进一步推动委托管理工作。在2007学年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中介机构对郊区20所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实行委托管理的基础上,由郊区县根据本地学校实际,选择并委托中心城区优质教育机构和教育中介组织管理郊区学校,加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同时大力培育教育中介机构,推动管办评联动机制的形成。三是大力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市、区教研部门将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力度,组织城区名教师和教研员赴郊区农村学校开展教学常规和教学效率等视导活动。组织郊区县学科带头人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发挥区域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做好20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推进工作,提升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质量,加大网上教研的推进力度。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