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四力并举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008-12-16收藏

  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部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要求。据研究分析,2012年,上海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应由19%增长到30%,高技能人才总量应由目前的26万增加到72万人左右。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多年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一直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厚技崇能,以技师学院为平台,通过“四力”并举,培养了以上海市第一位大学生技师金玉林以及第一位女大学生技师叶玲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

  一、办好技师学院,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合力

  2007年5月,在市政府召开的上海市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推进会上,学校和其他6所应用型高校共同被授予首批“技师学院”的标牌。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确保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学校迅速出台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技师学院管理办法》,明确了技师学院的组织架构、培训项目实施、培训经费补贴、经费使用、操作细则与流程等,使技师学院的工作有据可依。学校强化技师学院作为一个管理机构的协调职能,经费管理实行专款专用,政府补贴费到位后,学校与各成员单位按1:4比例结算,最大程度地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目前已开发数控技术应用、人物形象设计、眼视光技术、电子废弃物管理等项目19个,2014名学生接受了专项培训,参与劳动局考核的学生有73%的比例获得预备技师或三级工证书。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邀请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生成、实训教学、学生考核等环节,使企业需求渗透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聘请来自企业的专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进行科学论证,并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加大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比重。规定培训项目必须安排320学时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时间,学生的实习岗位用校企合作协议来保证,协议根据情况变化每年一签或每届一签。由于技术能力与企业岗位实现了零距离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据统计,参与预备技师项目培训的学生有2/3左右能够进入原实习企业工作,实现了就业与毕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全校有6个学院参与了校企合作项目推进,全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都会得到预备技师的相关培训。

  三、贴近学业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学校完善“导师制”和“导生制”,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修业方案。导师负责对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考级考证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生由优秀高年级学生担任,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言传身教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在接受预备技师培训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把学生获得的奖项、参加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三小”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换算成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到绩点体系。学校专门印发了预备技师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规定高职学生的预备技师培训与考核可以构成毕业设计成绩的50%,本科学生的预备技师培训与考核可认定为技能类公共选修课4学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技能创新积极性。

  四、创新社团管理,增强“第二课堂”的育人支撑力

  2006年,学校成立了大学生技师协会,开展了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普及与技术创新活动,在校园中具有广泛影响。除技师协会外,学校创新实验室以及校园内经常举办的各类技能创新竞赛,也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育人支撑力。“第二课堂”上的活跃学生,在预备技师的项目培训中起到了骨干与带动作用,成为校园内的明星学生。技师协会发起人和首任会长金玉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04年他以大二学生的身份参加参加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以全国数控铣床(学生组)第15名的成绩荣获优胜奖,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数控技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上海市最年轻的数控技师。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