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根据社会对戏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戏曲人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为依据,以戏曲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项目任务引领,构建现代戏曲艺术教育新模式。
一、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创新培养形式
一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该校附属戏曲学校在招生时,根据全国各地生源特点,有计划地建立招生点,明确招生的具体要求。如北方男生身材魁梧、普通话标准,比较适合京剧花脸和武生行当,南方女生清秀妩媚、吴音温软,比较适合昆曲的花旦行当。在学生入校后,组织体质测试、体能测试、骨龄测试,有针对性的确立培养目标。针对有些学生发育阶段的嗓音变化,积极开展嗓音研究,让学生保护好嗓子,顺利度过“倒嗓”期。在入校培养阶段,根据每个学生的条件,设计课程,配备老师,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对于有些学生在发育过程中,身体发生变化,或者其它原因不适应所学行当、专业的情况,学校及时组织专家研究,为其调整行当、专业,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二是名师亲授,精心培养。该校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优秀教师到校传授最拿手的剧目。近几年来,梅葆玖、李世济、蔡正仁、尚长荣、李炳淑等百余位专家、教师到该校任教。这些艺术家把拿手的绝活传授给学生,放弃演出机会,精心培养学生。有些老师还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源,抛弃门户之见,请别的名家为自己的学生授课;更有一些名家发现好的苗子,主动让给更适合的名师培养。
三是设立特色课程,优先培养。该校在戏曲人才培养中实施动态管理,强化过程监控。针对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不适应常规课程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授课内容,设立特色课程,为学生查漏补差。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好苗子,重点培养,为这些学生度身定制新课程,请相关的名师重点培养。几年来,该校坚持为优秀的戏曲新苗请名师,开新课。一些进校时间不长,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除了上好学院规定的课程外,还要向老艺术家学戏,学习他们的拿手绝活。
二、以学生技能培养为重点创新培养机制
一是利用上海院、团、场、馆多,文化设施齐全,社区艺术气息浓厚,戏曲爱好者多的特点,主动与逸夫舞台、美琪大戏院、浦东东明社区和学院剧场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坚持“周周有彩排,月月有演出”,每年实训演出80余场,实训学生近千人次。使课堂教学得到及时检验,增强了学生舞台表现能力。2005年与上海昆剧团共同建立“国家昆曲人才培养基地”,整合了上海昆剧团和全国昆曲院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剧目积累,为昆曲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优越条件。至2008年10月,该基地已经先后开设了四届昆曲演员培训班。
二是与上海的京、昆、越、沪、评弹、木偶等各戏曲院团开展合作办学。2008年,学院的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已涵盖了上海现有的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评弹、滑稽、木偶等八个剧种,与上海各主要戏曲院团均建立了合作定向培养后备人才的机制,实现了上海各戏曲剧种人才培养的全面覆盖。在合作方式上,各戏曲院团委派院团骨干演员参与各个戏曲专业的教学,或担任教研组长,或参与组织教学;推荐老艺术家到学校任教,把最好的技艺传授给学生,把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人才培养要求反馈给学校。此外,戏曲院团还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研讨会,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联手用人单位,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既保证了学生的就业,也降低了院团的用人成本,实现了学校、院团、和学生的“三赢”。
三是通过项目任务引领培养戏曲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各种演出和比赛前,学校根据演出和比赛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响排、彩排等模拟实践教学。演出和比赛后总结得失,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该校附属戏曲学校自2005年连续四年参加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联续四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2008年10月该校附属戏曲学校昆班接受了进京演出任务,通过几个月的集中排练和学习,学生进步很大,在北京成功演出。除演出和比赛项目外,学校还通过创排新戏培养学生,2008年,该校创排了新编京剧《诸葛亮招亲》,参与了创排了大型京剧《大唐贵妃》,在打造新戏的过程中,一批学生得到了锻炼,表演技艺得到提高。
三、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链
一是制定贯通十年的、分阶段的培养戏曲人才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中专与大学相衔接”的戏曲表演人才培养链。该培养模式分十年完成,中专六年,大学四年,中间插入院团的培训计划。中专阶段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就读,学生以戏曲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为主,并重视文化学习。大学阶段在上海戏剧学院就读,以学生的戏曲整体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这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十年的培养计划完成后,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舞台经验。2005年学校首先以昆曲表演专业为试点,由戏曲学校、戏剧学院、上海昆剧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二是打通专业限制,提高综合素质。戏曲学校打破专业限制,实施“京昆互学”、“文武互通”、“专业与文化齐头并进”的教学方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开拓通道。京剧和昆剧各有特色,且渊源极深,该校附属戏曲学校鼓励京剧专业学生学昆曲,昆曲专业学生学京剧,鼓励武生演员唱文戏,文戏演员学武生的基本功。在“京昆互学”、“文武互通”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好的苗子露出来,昆曲专业的学生成功转型为京剧专业学生、武功班学生成功转型为京剧花脸演员。除了打破专业、行当的限制外,学校特别强调学生的文化学习,保证文化课课时,引进优秀的文化课教师,积极开展文化课教研活动、文化和专业联合教研活动,开发校本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2008年,该校附属戏曲学校02昆音班、04木偶班两个毕业班的升学就业率达到100%,该校戏曲表演本科毕业班的升学就业率达到73.91%。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