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更有效地辐射郊区农村,上海市教委从2007学年起,在深入总结浦东新区通过委托管理推动教育领域“管、办、评”联动改革经验基础上,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郊区农村20所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以下简称“受援学校”)委托给中心城区19所品牌中小学及长期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专业机构(以下简称“支援机构”)进行管理。该项工作实施一年来,成效十分明显,已逐步成为以城带乡,加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成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
一、委托管理的主要方式
实施委托管理的受援学校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与支援学校(机构)已有合作基础,曾签订过一至三年不等的办学协议。二是受援学校在当地同类学校中教育质量属中等或中等偏下,所在区县希望通过委托管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三是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排名靠后,学校管理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改进和提高。
根据委托管理协议,受援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在学校公办性质不变、产权隶属关系不变、政府拨款不变、收费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将管理责任转移给支援机构,并赋予其办学自主权,包括校长的任免权及学校人、财、物的支配权。支援机构围绕托管目标,派遣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团队,通过驻校、互动等方式,深入扶持受援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初态评估、托管方案评估、中期评估及绩效评估等评估任务,切实加强过程监管。
二、委托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是针对受援学校实际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管理模式。各支援机构都派出由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调研队伍,对受援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诊断,摸实情况,找准症结,并从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联合建立管理委员会、支援机构委派校长助理、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团队等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受援学校原有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因校制宜、因势利导,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受援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如针对受援学校制度陈旧、缺失、导向性存在偏差等问题,为受援学校制定实施了《职工绩效考核办法》、《专项奖励办法》、《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考试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二是通过师资互动提升受援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各支援机构依托先进理念与成功实践,通过深度交流互动,着力转变受援学校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一年多来,各支援学校(机构)派出教育教学专家到郊区农村作各类专题报告900余人次,有计划安排管理人员、教师到受援学校听课、上示范课、参与讨论、评教、辅导和各类学校活动达2000余人次。20所郊区农村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到市区学校听课、交流1900余人次。有11所支援机构安排郊区学校37位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两周以上跟班顶岗学习。该项目的中期评估表明,约有20%的受援学校,其教师已经在各类市、区级教育教学评比中崭露头角。同时,在支援机构的积极引导下,部分受援学校教师开始参与教科研工作,并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
三是通过情感交融提升教职工对支援机构管理方式的认同度。各支援机构通过听课、个别访谈、工作接触等途径,深入了解教职工态度与期望,利用校务会、行政会、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分析现状、描绘远景、解读方案,努力建立信息对称、公开透明的工作环境。同时,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无痕迹融合渗透原则,既尊重、信赖、依靠原有教职工队伍,充分挖掘和肯定受援学校已有部分举措,又将城区教育教学理念与经验本土化后再具体实施,尽可能避免教职工反感与抵触情绪。
三、委托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年多来,大部分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明显上升。
第一,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支援机构通过强化养成教育、开展班级和学生自主管理、进行主题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20所学校的教师问卷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学校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习惯、态度和方法有了改观。
第二,学生学业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从2008年中考成绩看,14所初中学校在所在区百分位数的平均值为73.37%,较上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其中,奉贤区四团中学由原30所学校中的第26名,上升为现31所学校中的第12名;金山区廊下中争、兴塔中学、吕巷中学分别由全区23所初中的倒数第1、第2、第3名,上升为第17、18、16名,各上升了6、4、5个名次。另据小学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奉贤区青村小学五年级平均成绩排位上升14个名次,崇明县竖新小学五年级平均成绩排位上升10个名次。
第三,学生的课外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支援机构通过开展拓展型课程培养了一大批学校科技明星、科技小能手及科技知识分子。如虹口区海南中学托管崇明县向化中学后,结合实际组建各类兴趣小组,一年中获得全国及市、区各类科技奖60多项,其中全国奖项4个,市一等奖5人。
总之,实施委托管理一年来,教职工工作责任心、使命感有了很大提高;学生自信心及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厌学现象明显改善,逃学逃课现象基本消失,学生流失现象明显减少,部分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现象。南汇三灶实验学校由闸北成功教育研究所托管后,教师由原来不安心到现在不愿走;生源由原来不足(四个班仅相当于两个班的学生)到现在超载(五个班都满员),曾经在外借读的教职工子弟也纷纷回流。一些学生家长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不用到城区上学,照样考好高中”。
四、委托管理制度的优越性
一是突破了以城带乡体制瓶颈。在现行属地管理体制下,中小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度较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受援区县将学校管理责任转移给城区优质教育机构,同时用契约明确受托方工作任务、途径、时间及绩效考核方式,从而为资源跨区域流动创设了可供考核、评价、复制、移植的机制。一年来,各支援机构派出常驻受援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达81人,平均每校3.4人,不定期派出管理、教学人员平均每校90人次,多的学校达300余人次。
二是优化了学校内涵建设路径。多年实践表明,引进一两个优秀教师,往往只能改变一两个班级,组织优质教育机构以团队形式实行契约式委托管理,直接向学校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实现校园文化重塑,可使教育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许多受援学校反映,过去大家谈起学校徘徊不前原因时,往往从地域环境差、生源质量差上分析,现在更多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教育管理科学性和教学方式针对性上查找自身问题;受援学校教师现在也比以往更经常地使用电脑、投影仪等各种现代化设备,更乐意参与互相听课、讨论和交流。
三是深化了相关部门职能转变。委托管理在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基础上,将具体事务委托给专业性强、公信力高的教育机构,从而激活“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机制,使政府职能部门有更多精力放在加强统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过程监管等方面,切实保障城乡适龄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四是激活了社会领域优质资源。伴随着人口导出,中心城区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当地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不能在更大范围统筹考虑,就会出现闲置。委托管理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导入郊区农村学校,在满足更多人民群众优质教育需求的同时,为城区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支援机构派遣的团队中,有一部分是即将或已退休的老教师,他们多年积淀的丰富教学经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此外,过去农村学校为防止骨干教师流失往往会限制他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比赛,现在则更多的是鼓励与支持,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