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教育

首个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取得积极效果

2008-04-21收藏

  今年4月4日是国家增设的法定民族传统节日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为做好清明节文化宣传,上海市在大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主题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感恩思源、面向未来清明节教育活动,通过家庭追思、缅怀先烈、敬仰先贤等纪念活动,引导学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格。

  清明节主题活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团市委等单位共同主办。4月2日,主题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感恩思源 面向未来”的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清明祭奠仪式暨主题教育活动在龙华烈士陵园举行,全市3000多名师生参加。在祭奠仪式上,上海市委、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领导带领1000多名大中小学学生向为中华振兴、上海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先烈、先贤和先人们敬献花篮和鲜花,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广大学生聆听了清明感恩祭文。先贤后代的代表、孔子第74代孙、海桐小学校长孔宇玮,先烈后代的代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李白烈士之子李恒胜分别向上海青少年寄语。学生代表发言,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来告慰先烈、先贤和先人,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起,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为祖国繁荣和民族富强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祭奠仪式后,主办单位在烈士陵园开展了清明主题教育活动。该项活动由“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三个板块组成,通过“行、习、赏、唱、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祭先烈”板块以学科拓展教学为主,结合历史事件进行课外拓展型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市二中学高一年级在纪念馆“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三展厅--文化厅”左联五烈士像前上了一堂语文拓展课《为了忘却的纪念》,引导学生对精神品质、生命价值的进一步讨论与思考。进才北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历史探究活动《今天的感动》。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第一任校长韩慧如曾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她的丈夫就是我党杰出的地下谍报员秦鸿钧烈士,该校师生在秦鸿钧烈士图片和李白烈士故居模型前上了生动一课。“敬先贤”板块通过美术欣赏、诗词欣赏、书法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浸润在陵园浓郁的人文气息中,感同身受中华传统文化。在龙华烈士陵园群雕之“五卅惨案”、“解放上海”、“且为忠魂舞”、“万众一心”前,上海市澄衷中学、钟山中学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群雕作品,讲解雕塑观赏的基本知识,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创作特点、作品的背景和内涵等知识,学生们在课上自己雕塑斗笠、草鞋、胜利者等造型。“忆先人”板块以追思会、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在与身边的革命老人、家长追思祖先业绩和互动中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卢湾区启秀实验中学学生在茅丽瑛烈士墓前举行“追昔抚今忆先人”主题集会,有小记者采访、残疾学生亲身经历述说,两代人的自强品格相互辉映等节目,活动深深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在“4.12殉难者”雕塑前,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学生开展“缅怀先人,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结合“红色宝山路”的史迹,与当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一起追思先贤,开展敬贤思齐教育。“龙华魂--上海市中小学生征文汇演”在龙华烈士陵园多功能厅演出,演出节目由学生根据龙华烈士陵园的资料对先烈典型事迹进行探究后创作征文,再在中福会艺术家的指导下,以故事、情景剧、快板、舞蹈等形式呈现,使学生观众通过感受龙华魂知荣明耻、感恩践行。

  清明期间,各区县中小学校也积极开展清明主题教育活动。闸北区华灵学校以“祭英烈,铸中华民族魂”为主题,通过做一朵小白花,看一本革命先烈的书籍,朗诵一首祭英烈的诗,参加一次扫墓活动,重温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金山区不少学校把课堂放到龙华烈士陵园、博物馆、档案馆等地,由老师结合一定的情境进行讲授。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祭奠活动,开展网上祭奠先烈感言评选活动,宣传文明祭奠亲人的方法。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利用与鲁迅、郭沫若、瞿秋白等革命先驱的故居相邻的优势,在清明节开展参观烈士故居、缅怀先烈事迹等革命历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担任名人故居讲解员,深刻理解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该区新北郊中学举办了主题为“探寻清明文化”的文化周,在体育板块中学生亲身实践了清明的民俗传统。

  清明主题教育活动在上海市中小学生中取得了积极反响。一是使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传承先烈的精神品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徐汇区一位在龙华烈士陵园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讲解服务的中学生志愿者说,参加义务讲解社会实践活动使我知道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感人故事,许多革命战士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不惜献出生命,甚至死后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正是有了他们的勇敢与无私,才有了当今社会的和谐。上海新中高级中学学生浦靖宇在清明诗颂会上穿着血迹斑斑的衣服吟诵“我的自白书”。他说,清明节的意义在于纪念,并通过纪念唤起人们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扮演,让我以一颗肃穆的心去追忆这些革命志士,使我对祖先与先烈心怀感恩与敬畏,并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植根心中。二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清明传统习俗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节。上海市北初级中学一位学生说,原以为清明节就是吃吃青团扫扫墓,参加诗歌诵读活动后,才知道清明节有这么多文化内涵,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上海市新北郊中学学生李璐纯说,长久以来对清明节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场景,今年举办活动让我首次感受到清明节的传统不光冷冷清清,还有着春日的快乐与活泼,有着生机勃勃的希望。三是使传统节日成为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上海市竹园中学校长王学军认为,时下不少学生对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过得很起劲,对传统中华文化却知之甚少。清明节有着缅怀先烈、祭奠祖先、感恩思源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应该成为教育广大学生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回归主流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据了解,此次清明节主题教育是上海市2008年开始开展的5个传统节日教育内容之一。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日前印发的《关于在本市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通知》决定,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5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确定教育重点,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除清明外,另外4个节日的教育重点分别为:春节--突出辞旧迎新和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和友情,帮助学生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践行文明、谦让的礼仪规范,培养“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精神品格。端午节--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将中华民族的气节教育和节气文化结合,组织包粽子和赛龙舟等民俗活动,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强身健体,培养“团结合作、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中秋节--突出团结、团圆、喜庆丰收的主题,了解“和”文化的内涵,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健康人格。重阳节--突出感恩父母、敬老孝亲的主题,引导学生走进福利院、社区,为父母长辈服务、为社区老人服务,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美德,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