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产大学近12000名本专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人数为294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4.63%;人均月收入320元以下的特困生有2324人,约占家庭经济困难人数的79.05%;来自孤儿、单亲、残疾家庭的有691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困难程度较高的情况,上海水产大学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创新帮困模式,实施经济资困、学习助困、精神解困及技能脱困,使帮困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为构建和谐校园发挥出了应有作用。
一、健全帮困长效机制,完善帮困资助体系
上海水产大学逐步健全帮困助学实施制度,建立以“奖、贷、勤、补、减”等帮困措施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以各类奖学金为激励方法,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础,以勤工助学为导向,以社会资助为补充,以临时困难补助为保障,以学费减免为促进的全方位的资助手段,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6-2007学年学校发放奖学金600多万元,学生获奖比例达35%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奖学金人数约占获奖总人数的18.31%,获奖金额约占获奖总金额的20.77%。2006-2007学年共协助1151名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总金额达665.73万元。学校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校内岗位1000多个,同时在2006-2007学年提供了校外兼职9000多个岗位,学生获得兼职报酬近200多万元。开发社会资助项目,现有20多项单位或个人设立的助学金,定期向经济困难学生或遭遇突发变故使学习及生活发生困难的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2006-2007学年共计发放临时困难补助50多万元。此外,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放下包袱,奋发学习,对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且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学校视情况帮助其偿还银行部分或全部贷款,2006-2007学年共有30人被批准获学费减免,金额达22万元。
二、创新帮困办法,提高帮困质量
1.开通校园创业助困绿色通道
学校专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园创业平台,开通创业绿色通道,让他们在创业中自助助人,至今已有8位同学当上“校园经理”。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创业平台,既解决了经济困难,也在创业中得到了锻炼,并且还提供了近200个勤工助学岗位,使更多困难学生得到了帮助。困难学生创业毕业后留下的项目、品牌将留在校园,成为下一批学生的锻炼岗位,以此构建创业助困良性发展的“生物链”。
2.师生联系制度促成长成才
学校制定了《上海水产大学师生联系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参与师生联系的教师与2-3位困难学生结对帮扶,定期与他们谈心,关心了解他们在思想、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学校录取的新疆图瓦族学生布云吐?乙希是个孤儿,家庭经济困难,为了让他更快适应上海的环境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安排专门的老师和学生与他结对,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提供帮助,使他很快适应了学校环境,在思想学习上都取得了进步。
3.免费借用教材
学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免费借用教材”的帮困项目。在每学期开学初,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承诺爱护教材,凭“教材免费借用单”到教材供应中心领取当学期所需教材,所有借用教材在下学期初归还。归还的教材还可借给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此项助学项目办理至今,收到了明显成效,已经有多名困难学生依靠免费借用教材完成了大学学习。
三、扩大帮困覆盖面,聚焦帮困重难点
学校在2006年提出并推行了“无缝隙绿色通道”工作理念,在工作上做到“面上无遗漏,线上无断链,点上无空白”,扩大了帮困工作全覆盖,聚焦了帮困难点。
“面上无遗漏”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管是老生还是新生,都可走绿色通道。尤其是新生,学校在寄新生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随信寄发一份《国家助学贷款指南》,详细告知各项手续。新生入学时,对暂时无法提供困难证明的困难学生实行先报到,“无证明者不遗漏”;对没有按时报到的学生,学院进行排查,若发现因经济困难原因而没报到的,再次告知学校绿色通道政策和其它帮困助学措施,实现“未报到者不遗漏”。“线上无断链”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报到到注册、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阶段实行全程跟踪帮助,保持绿色通道的延续性。“点上无空白”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帮困到育人,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和学生本人特点采取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心理扶助、公益活动等相关的帮困措施,把措施落到实处。
针对帮困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帮困工作。在大学生医疗保障政策出台前,资助患重病的困难学生是学校资助工作的一大难点。2005年2月,该校苏克钧同学不幸查出患有白血病,急需几十万元的治疗费用,这对来自浙江农村的贫寒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得知这一消息后,学校充分发动,积极动员,短短几天就募集到了20多万元的爱心助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2007年1月,该校徐杰同学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费用在50万元以上。学校一方面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同时积极联系媒体,共筹得爱心款项23万多元。
四、帮困帮心帮志,帮困重在育人
在给予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学校注重激励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我解困意识,培育自强不息精神,树立奉献社会、回馈社会观念。
1.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的学生资助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他们直面困难。对于一些内向自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资助中心与各学院主动联系,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学院和班级事务,积极融入集体大家庭,摆脱心理孤独感。资助中心还不定期召开座谈会,让不同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突破经济局限、在逆境中奋起的做法,寻找“共鸣”,增强“有助感”。
2.开展各项激励措施,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开展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评选,举办“勤工杯”演讲比赛和岗位联赛,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表现,评选年度勤工助学先进个人,激励先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定期举办以“自强自立,勤工助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大学生演讲比赛,举办岗位技能、岗位服务联赛,展示才能,增强经济困难学生“我能行”“我也能成功”的自信心。倡导饮水思源,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奉献回馈社会,形成一些受助人以自身的能力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的公益活动项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