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助学帮困工作中实现育人
2010-06-18收藏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帮困助学工作做为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以育人工作做为帮困工作的根本目标,边实践边创新,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帮困育人体系,实现了贫困生从经济上、思想上、学业能力上、心理素质上的脱贫,把一批批贫困生培养成了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
近年来,学校从“奖、贷、勤、补、助、减(免)”等多方面、多渠道、多方位、多层面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各种形式的资助、帮助,确保他们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帮困过程中,学校以奖学金为激励手段、以助学贷款为基本帮困渠道,以勤工助学为主要帮困方式、以助学金、学费减免和临时困难补助等为辅助措施,积极开拓帮困助学的新渠道、追求育人育才的新机制,坚持做到“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且实现了特困生100%的就业率。贫困生入党人数逐年增加,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贫困学生。
一、重视精神扶贫,激励勤奋进取
应用技术学院在助学帮困过程中注重将物质资助和精神扶贫相结合,以校训“明德明学 明事”中的“明德”为出发点,激发困难学生内在成才愿望和潜能,激励学生树立勤奋进取、乐观向上的信念,并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提高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政策宣传。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专场报告会、印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使贫困生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必然举措,贫困生的产生并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国家、社会、学校在帮困助学方面都有相关的政策,贫困生可以不必为生计而影响学业。
2.加强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通过邀请先进人物做报告、典型事例做展板、征文比赛、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学生在新形势下艰苦和奋斗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使贫困生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形成勤奋刻苦、奋发向上的学风,培养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3.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针对一些贫困生学习基础差、能力弱的特点,学校以及各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技能强化培训课程,如开设英语、数学、计算机培训提高课程以解决基础较差的问题;开设演讲培训课来提高表达能力;开设职业发展培训课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和应聘技能等,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能力上树立自信心。尤其是帮助困难学生就业方面,学校做到了全面指导、优先推荐、全程跟踪,确保贫困毕业生能够如期就业。
4.倡导全员育人,全校齐动员帮助贫困生。学校每个机关处室都和贫困学生建立帮扶关系,从思想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指导;学校“关工委”、老干办定期开展关心贫困生的活动;学生工作人员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贫困学生。
二、鼓励勤工助学,倡导自立自强
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丰富岗位层次、优化岗位设置。校内勤工助学根据“按需设岗,按岗定酬,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优先考虑特困生”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与招聘,2009年校内近40个部门为困难学生提供了固定岗位近800个,临时岗位600余个。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勤工助学基地,如送报队、礼仪队、书报亭等,通过贫困学生自主管理来完成运作,锻炼了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为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学校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系,精心选择助学岗位,与30多家企业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2000多个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校外勤工助学,把解困、育人和培养学生成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保障学生在外勤工助学期间的安全问题,学校使用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校外勤工助学三方协议》,明确要求用工单位为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相应劳动保护设施和工作条件,提供劳动保护用品、设备及工具,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等。学校还定期组织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交流座谈,对在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进一步鼓励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
三、教育知恩感恩,引导回馈社会
学校经常性在困难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生充分认识自己是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来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要常怀感恩之心,积极回报社会。
一是成立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组成的“校励志宣讲团”,既宣传逆境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教育其他学生要有感恩之心和回馈行动。二是组织获高额助学金的学生定期参加学校公益劳动,具体工作由院(系)安排。公益劳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受助后的心理压力,能够以一种轻松、坦然的心态接受资助。三是引导贫困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各院(系)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组织贫困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还走进社区、街道,把自己的受助与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四是积极组织和发动贫困生加入志愿者行列,作为回馈社会的主要手段。志愿者服务范围不仅是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还包括社会上的各类志愿者活动。五是鼓励贫困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加“西部志愿者”活动和“三支一扶”计划,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
四、培养诚信品格,督促及时还贷
自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全面启动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在贫困生中进行诚信教育。近年来,开展诚信征文比赛、诚信口号征集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次组织诚信专题讲座、报告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诚信的正面教育。对于参加助学贷款的学生,学校为其建立专门档案,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并且定期督促学生早日还款。
除此之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免息的“诚信生活助学贷款”。2009年为7名新生发放了“诚信生活助学贷款”,并约定一年之后还款(最晚毕业前还清),用以资助下一届新生。
五、注重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学校根据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是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定期排查问题学生。从新生入校的心理普测起,学校就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格外关注,相关辅导员会定期与他们交流思想,讨论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问题,遇到事情及时化解。
二是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类社团组织,开展交友活动,努力为贫困生创造交友的条件,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增强沟通交流水平。
三是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学校设有专门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贫困生做指导,使其摆脱心理束缚、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心理咨询中心还对贫困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主要进行挫折教育,使贫困生正确认识眼前的挫折、困难,使他们更理智、更现实、更客观地面对当前的境况,尽量挖掘其个人的潜力,更快地成熟起来。
四是组织高年级优秀特困生介绍自己双脱困的心理成熟经验,从而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不能成为成功的障碍,而应积极向上,树立起走向成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