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金融学院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初见成效

2010-11-03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收藏

上海金融学院以升本转型和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为契机,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人才强校”理念,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适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努力形成一支学科专业带头人与梯队结构合理、以博士与硕士学历为主体、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能够胜任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与国际化特色人才的师资队伍。

一、完善政策,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几年来,学校为了吸引人才,制定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办法》和《外聘教授、外聘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学校升本建院后很快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领衔的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学校党政负责人主动出击,先后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招聘人才。学校还积极发挥行业特色和优势,先后从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中聘请了一批学术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学者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科专业建设等,以突出学校应用型特色。目前,学校聘请了诺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教授等外籍专家8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金融专家李扬等16人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二、围绕学科,打造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针对各专业发展现状和师资梯队差距,对照上海市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的政策,将所有本科专业分类对应,将金融学确立为一线“扶强”学科专业,将会计学、财政学、保险学、信息管理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学与应用数学确立为二线“扶强”学科专业;将金融法、金融统计等8个专业确立为二、三线“扶特”专业与专业方向;将金融工程等9个专业确立为二、三线“扶需”专业。按照上述分类建设目标,学校大力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初步形成了各个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梯队和教学团队。按照新的专业方向要求,加快引进了具有金融工程等知识背景的专任教师。在外引的人才中,专业水平起点高、直接成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有17人,占24个本科专业的70%;其中担任两级学院(系、部)主要负责人的有10人,占15个教学科研单位的三分之二,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学科梯队的骨干力量,为重点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突出应用型,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根据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了《上海金融学院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暂行办法》,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到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政府实务工作部门等开展实地考察、合作研究、产品研发、挂职锻炼等。学校还实行了“双导师制”,即每个青年教师不仅安排校内老教师做导师,还为青年教师选配了来自各金融机构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行业导师。在引进人才时注意考察实践工作经历和应用性能力,在引进政策上向具有实践工作经历和应用性能力的人员倾斜。目前,学校有半年以上行业、企业、政府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6%。

四、推进国际化,提升教师国际交流能力与素质

学校在北美地区建立联络处,聘请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合作专家担任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师资培训常驻代表,协助学校不断拓宽国外培训渠道;举办双语教师、出国教师外语培训班,聘请外籍教授来校进行培训;鼓励学科专业带头人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和参加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制订年度出国培训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选派制度和预培训人员库。学校先后选送了90名专任教师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15所大学进修学习、访问交流。目前,学校经过出国进修培训的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4%;有双语教师资格人员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3%。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升本建院以来共引进专任教师174人,占现有专任教师总数的45.3%。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4人。引进教授17人、副教授41人,引进各类海外人才25名。二是师资队伍专业技术职务和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学校现有教授43人、副教授124人,占专任教师11.2%和32.3%,分别增长了168.8%和138.5%;博士增加到122人,占专任教师31.8%,增长23.4倍;海外人才增加到25人,占专任教师7%。三是争取和获得了一批重要项目与成果。教育教学方面,学校荣获国家级特色专业点1个;获上海市教育高地4个;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市精品课程4门;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6项;市教学名师2名;市优秀教材5部。科研方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和市规划课题若干项。近年来,学校先后有20多名教师分别获“全国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 、“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育才奖” 等奖励或资助。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