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理工大学坚持学生为本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11-06-13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收藏

上海理工大学是本市首批试点创业教育的改革院校之一,同时也是本市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两所试点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坚持创业教育的知识创新取向,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在实践中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效明显。

一、坚持“四个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除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外,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增加了寒、暑假特训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内在品质,团队协作、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及团队执行力等素质。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学校认为学以致用将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业的动力。为此,学校提倡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适合的创业教育实施形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业。管理学院的“职业能力训练营”,外语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世界杯竞赛”(SIFE),理学院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科技活动创新大赛”,光电学院的“光电杯创新设计大奖赛”,能动学院的“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出版与艺术学院的“未来编辑杯优秀论文”评选和“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分别成为了所在学院实施创业教育的品牌和载体,推动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3.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工程教育相结合。依据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定位,学校在开展卓越工程教育的背景下,通过探索“实践→归纳→推理→再实践”的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实训,紧密产学研合作,让学生体验和参与创意、设计、制造、试验等制造生产的全流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着力打造和培养具有工程背景、为工程领域提供服务的“工程师”型的创业人才。

4.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相结合。学校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努力凸现国际化教育的办学特色。一是围绕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将创业学专业影响度作为选择合作办学的重要标准。二是在合作专业的设置上,优先选择最适合于区域内开展创业的专业。学校首期引进英国9所合作大学在英国RAE排名上最优秀且上海急需的4个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电气工程、会计与金融、国际会展管理,而这些专业正是学生创业容易取得成功的专业领域。三是引入国外的专业评估,提高学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四是通过国际交换生与国际企业实习,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坚持多措并举,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注重树立、宣传创业教育典型。设立专项资金和企业创新基金,每年开展一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表彰大会,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通过媒体积极宣传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与成功典型,定期举办创业名家讲坛,组织承办“温商进校园”、“创业教育国际论坛”、“上海大学生创业周”等系列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二是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本着“关注创业、鼓励创业、自主创业、服务创业”的宗旨,利用成功创业者和就业指导者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学会创业;通过社团活动、校友讲坛、勤工助学岗位模拟、“职业能力训练营”等各种途径,开展“实战型”创业实践活动,营造争相创新的校园文化。

2.建立校企创业导师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企业家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建立起一支管理学领域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学生思政工作者和聘请的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导师既为学生上课,又带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弥补了校内教师资源的不足,逐步形成了校内优质师资与企业兼职导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业指导引领工作机制,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涌现了一批创业精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率先开设创业学专业教育。2009年,学校依托工商管理专业率先在高校中开设创业学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创业班在课程体系上,通过设置包括理论模块、实务模块、实训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培养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生理条件在内的创业综合素质;在创业的师资来源上,聘请了包括管理学院专业教师、创业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政府专管教育官员与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各学院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人、专职辅导员在内的广泛的校内外人员。

4.建立创新创业系列训练课程。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培养计划,设置了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创业专业课程—创业专业教育(本科的创业班和研究生教育MBA中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方向)三个不同层级的课程计划,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和有自主创业意向学生的全课程模块化选择。

5.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一是依托国家-市级-学校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从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四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年获批省市级以上的创新性项目上百项;开设了一批与创新相结合的实验实践课程,为创业学生全天候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并努力使一部分学生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二是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设立了虚拟制造技术平台、数控制造技术平台、电气自动化技术平台、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公共商务服务平台、女子职业教练营等六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划出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经营场地,为符合学校创业定位要求的创业学生注册公司提供免费一门式服务。

6.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数百个项目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探索,宽容学生的失败。截止2010年底,已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基金项目1800余项,资助经费达1300万元。同时,学校作为本市首批授权受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高校,截止2010年5月,已有302个学生团队向基金会递交了创业申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批准资助项目105个,资助资金1638万元,有59个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注册并开展经营活动的有50家学生创业企业。此外,利用上海市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契机,学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从中培育出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创业教育实践成果。

三、坚持育人为本,在实践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上海理工大学通过近十年的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环境营造以及培养结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如在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80余项,学生竞赛经历和获奖成绩对于学生的继续求学和就业创业都产生了极大帮助。完成注册并开展经营活动的学生创业企业,吸纳了近200名大学生就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40个,创业带动就业初显出成效。

2.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学校不少创业成功的学生通过创业项目的开展,从中产生了一批非常有创意和应用价值的作品。以光学学科领域为例,学生们开发了光电视力保护器、盲人用光电门铃、光学锁、光电智能窗帘等一系列产品,开辟出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业内先锋;部分创业失败者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在就业中提升了优势竞争力。

3.助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卓越工程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了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职业教练营项目在欧盟Asia-Link Startsim项目《创业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进行过经验交流,产生广泛影响。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