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针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能力水平跟不上、资源投入难保障等突出问题,以“建好校园网、用好社会网”为着眼点,积极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主动开展网络育人实践、力争创设持续发展条件。
一、强化协同管理,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一是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充分遵循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基本规律,兼顾其技术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成立分别由主管宣传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宣传部、学工部、信息化、团委、保卫等涉网部门负责同志一并纳入工作体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分管部长,增设专门工作人员,二级学院配备相应组织机构和人员,形成党委领导负责、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从根子上将高校网络基础管理与内容建设充分统筹起来。二是进一步明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网络基础管理、信息内容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职工网络素养教育、预防网络违法犯罪等四项主要工作。三是进一步夯实校园网基础管理。明确域名和IP地址管理、网站审批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制度,将其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立足主动建设,坚持正确思想引领
一是力争具备在网上发出教育强音的能力。一方面,是积极利用学校主页、新闻网等校园媒体,做好反映学校改革发展进程和师生积极健康风貌的报道。另一方面,是“用好”校园官方微博等社会网,学校着手制定《加强东华大学校园官方微博管理的若干规定》,将以学院(部门)、系,或以学校民主党派、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群众组织名义,并使用真实组织信息在微博服务网站注册及认证的微博(包括其它各类网络平台提供的网络服务),均纳入校园官方微博管理范围。同时,学校还积极“交好”社会网站,例如,在教育部思政司网络处帮助下,与百度、新浪等网站合作,签订共建协议管理百度高校吧等,与社会网站开辟越来越多的良性沟通渠道和合作空间。二是力争具备在网上把握网络舆论态势的能力。一方面,是重视师生网络诉求,通过建立学校和学院(部门)两级舆情报送机制,及时把握师生思想动态,走好“线下矛盾—线上引导—线下解决”工作路径。另一方面,是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力量,积极与在网上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交朋友”,促进他们对学校、对教育的最大了解、理解、支持,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在网上讲清事实、讲出道理、讲透原因。例如,东华大学某教授,善于与学生网民交流互动,在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会网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网络红人”,学校积极动员该教授在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安家落户”,近期,他所发出的系列博文《我们今天如何做事做人》在易班网精彩博文栏目频频排名第一,得到大学生网民认同,发挥了传统教育动员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三是力争具备在网上拓展传统工作空间的能力。例如,学校改变对纺织、服装设计等强势学科和特色资源的传统宣传推广方式,推出“上海大学生服饰文化网”,利用软性宣传方式,将最前沿的中国服饰思想文化、时尚信息、创意灵感带给大学生,用积极、健康、阳光的审美观和服饰观影响大学生,进而为学校取得社会影响力。
三、注重长效机制,形成持续发展动力
一是注重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和教职工网络媒介素养。将增强网络媒介素养内容纳入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日程,将增强教职员工网络信息辨别和网上行为自律能力纳入日常业务政治学习及教师入职培训中,将教职工网上行为与师德师风评价结合起来。二是注重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结合网络发展形势完善《东华大学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尝试将网络道德、网络诚信、网络法律法规等教育内容纳入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三是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两支队伍:一支是由专职人员、二级学院信息员、辅导员组成的教职工队伍,一支是由大学生骨干和网络爱好者组成的学生网络志愿者队伍。四是注重加强理论研究。将校园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纳入《东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繁荣计划》,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专门序列,加快研究对教师优秀网络育人作品的认同办法。五是注重制度建设和条件保障。出台《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在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中设立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经费名目,各涉网工作部门将有关工作经费列入当年预算,进一步固化工作目标要求、确保资源投入、形成监督指导体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