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以“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为主线
创新教育机制 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3-02-07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收藏

   “十二五”开局伊始,普陀区教育局以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以“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为核心理念,聚焦教育发展瓶颈和难题,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全面部署,科学规划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1.确立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目标任务。制定《普陀区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五项工作目标:科学规划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创新教育资源布局;培育研发具有区域特点的区校两级创新教育课程;集中建设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与创新教育载体;培养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专长的教师队伍;探索形成促进资源共享、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

  2.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计划。区教育局基于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整体设计并分类指导推进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工作:小学阶段,重点围绕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愉快教育为主线,以“我体验,我快乐”为主题,突出快乐;初中阶段,重点进行初步的创新实践,以体验教育为主线,以“我动手,我探究”为主题,突出动手;高中阶段,重点是创新能力或创新素养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我实践,我创新”为主题,突出创新实践。

  3.建立区域创新课程体系。围绕探索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性、系列化、开放性、选择性等为特色的区域创新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的目标,确立了区域创新课程研发的四项原则:一是与国家课程相融合。区域创新课程与国家课程在教育目标上应保持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应保持衔接,在教育功能上应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二是与学校的校本课程相贯通。学校对于区域创新课程的研发、运用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使创新课程成为学校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三是与大学相应课程相衔接。探索高中创新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模式,帮助学生实现高中与大学的平稳过渡,促进学生毕业和就业规划;四是与区域共享要求相符合。课程的研发、试点、运用应吸纳区域更多学校、更多教师的联动与参与,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应为区域学生的共享提供便捷。

  二、优化课堂,充分发掘国家课程创新教育资源

  1.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全区各类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向,学科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丰富资源,坚持素质教育原则,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善于钻研、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2.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科教学凸显创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探索规律,固化经验,示范辐射,整体提升学科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三、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创新教育载体

  1.加强区域创新教育实验室建设。发挥区内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高中学校从优势出发,探索建立与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课程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创新教育项目,为学生开辟创新素养发展的新途径。2011年以“东西南北中”为布局,在宜川中学、曹杨中学、同济二附中、晋元高级中学、曹杨二中建设“区域五大创新实验室”。同时,积极倡导、支持区内其他中小幼学校立足学生成长需要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级各类创新实验室。

  2.加强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普陀区劳技中心、普陀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服务中心、曹杨职校等单位,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建立一批区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一批富含创新素养元素的主题课程,提供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实践场所。

  四、凝心聚力,完善创新教育教师团队建设

  1.成立创新项目研发实践的专家指导团队。由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市区相关领域资深专家、教科研人员等组成,主要职能是指导区域创新课程和校本创新课程的项目遴选、开发指导及教师培训,也可以承担资优学生的培养和高端竞赛的辅导。

  2.建立一支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研发、完善和实施推广创新课程,开展区域教师创新素养培养的培训。近年来,以良好的教育科研为基础,全区各教育单位从各自的发展基础出发,积极着手开展创新项目的研究活动。

  五、校际走班,探索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1.开展多种模式的校际走班试验。采取由点到片,由片到区,由高中向初中、小学延伸拓展的推进策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的学习选择,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校际走班课程运作和管理机制。实现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共享,为学生提供多选择、多层次、全覆盖的课程资源。“区域走班”从形式上可分为实体走班、网络走班;从规模上可分为全区走班、局部区域走班;从主体上可分为课程走班、学生走班。探索建立一个定期进基地、课程可选择、校内加校外、基础加特长的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大学习平台。为学生建立“创新学分卡”,其选修课时、学分区内互认,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2.建立全区共享的创新课程开发运行模式。在全区高一年级开设《博雅课程》、《结构设计创新》、《智能机器人》、《灵巧机械手》、《绿色能源实验室》等5门精品创新课程。学生选课采用名额分配法,即把名额分配到各高中学校,学生在每周五下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等跨校上课。

  六、建立机制,促进创新教育资源共享

  1.建立管理机制。一是成立区域课程研发管理中心,整体规划区域创新课程体系,发挥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功能,探索区域课程评估、审核、推广、管理、激励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保障创新教育的规范实施、持续推进。二是建立中小学生创新素养提升专项资金,确保行动计划中重大项目和阶段计划的配套经费落实。对创新课程、创新实验室和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经专家论证、教育局审核后,投入相应经费予以保障;对开设的区域共享课程,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励。

  2.建立区域创新课程开发遴选制度。遴选原则:一是课程必须已历经至少两轮的课堂实践,学生反馈良好,至少有2名以上教师能够进行该科目的教学。二是必须提供课程设计方案,选择性提供教师实施科目和学生学习科目的支持性材料。通过区级初评和终评后,才能赋予科目“区本创新课程”称号,给予开发教师及学校相应的荣誉与津贴。同时,还建立了创新课程研发制度,通过学校申报、项目委托、行政指定、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定向开发一批区域特色课程,供区域学校选用。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