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江苏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事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质量从低到高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江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1980年,江苏遵循“坚持高职方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地方性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其后二十多年来,抓住全球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大规模转移的机遇,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与整合,全省各市都建成了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色的高职教育园,同时苏南部分县(区)创办了一批高职院校。目前,全省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78所,在校生72.44万人,高职教育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一个布局相对合理、结构日趋优化、具有江苏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升。2000年到2008年,江苏高职院校校舍建筑面积由209.75万平方米增长到1964.74万平方米,增长了8.4倍;校园占地由6232.38亩增长到70033.13亩,增长了10.2倍;生均仪器设备值由2005元增长到6198元,增长了3.1倍,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由4854人增长到47565人,增长了8.8倍。目前,江苏高等职业院校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发展的重点由外延扩张为主转入内涵提升为主。全省现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3所,省级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1个;共有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32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56个;有13所职业院校成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行列。2009年6月,江苏代表团高职组夺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别第一名。
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全省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基本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集群式发展。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代表,加强政府统筹,推动同一区域内若干所职业院校有计划、有目标地共同建设、发展。二是集团式发展。以高职院为龙头,中职校为主体,企业广泛参与,组建跨地区的行业性职教集团。目前,全省成立了商业、农林、现代服务、建筑、旅游、信息、艺术等12个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基本覆盖了江苏重点支柱产业领域,融合了300多所职业院校与600多家企业,形成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共赢的可喜局面。三是集合式发展。成立于2003年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下设若干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学院的分校,由学院专门承担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目前学院下辖27个分院实体,形成在学院统筹规划下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日趋完善。江苏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办学主体有政府办学、社会组织办学和海外投资办学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全省现有民办高职院校24所,在校生占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总数的16.8%。形成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多级调控和监管的管理格局。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全力支持苏北和苏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组织多所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对口帮扶苏北职业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全省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若干专业群,形成了科学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目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5门,省级精品课程254门,省级精品教材223部。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平。据了解,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江苏高职院校获得一、二等奖奖项名列全国前茅。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江苏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大力鼓励、积极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外优质职业院校合作。目前,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机构和项目有212项;定期举办中芬职业教育论坛和中新(新加坡)、中澳(澳大利亚)、中加(加拿大)高职教育论坛,每年选派3000名高职教师到德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进行培训,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推进高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坚持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进一步推进基础能力现代化,夯实江苏高职教育发展基础;二是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化,提升江苏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三是进一步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激发江苏高职发展新活力;四是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集约化,增强江苏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五是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升江苏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六是进一步推进院校管理科学化,提升高职院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