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江苏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力做好高校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2009-01-20收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江苏省高校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贯彻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大力开展高校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一是迅速组织学习,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江苏省高校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党委中心组、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集中学习会议和《决定》精神,积极开展专题讨论,做出具体部署。许多涉农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落实措施。南京林业大学专门邀请省委党校有关专家作会议精神辅导报告;扬州大学开展了以“新时期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为题的专题研讨;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三大工程”,切实为“三农”服务的意见》。全省高校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

  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科技服务“三农”的水平。为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各高校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激励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服务“三农”的基础能力建设。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处、南京农业大学常州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南农大启东专家工作站等机构;河海大学整合科技资源,重点建设“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增设了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科室;江南大学建立了“食品安全加工科学与技术”、“应用微生物及其生物制造技术”等创新引智基地以及首个“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提高技术原创能力;金陵科技学院专门将农科领域的教授充实到科研处领导岗位,充实到农科教培训中心,以加强农业科技方面的工作;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大政策激励力度,鼓励教师加强与农业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对外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安排30万元对外科技服务专项经费。高校科技服务“三农”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一批高校积极围绕服务“三农”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科技与人才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及产学研基地,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江苏大学在太仓、东台等地与乡镇合作建立了生物质能源和不锈钢产业集群产学研基地,为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00多个,帮助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项。与企业联合就镇江特色工业--制醋业的醋糟污染问题开展了“农产品酿造糟渣农用资源化技术及产业化”等多项合作项目研究,并形成了10多种有机生态型基质和肥料系列产品,产品投入使用可使农民每亩净增收入2000元。江南大学研发了易腐烂果蔬保鲜关键技术及应用生产技术、水产禽类产品深加工技术,并指导宝应县农民将莲藕制造成藕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扬州大学在响水、高邮、海门、邗江、邳州等地建立了校外农业产学研合作基地,自10月份以来,学校组织20多名农业专家教授奔赴响水等地实施科技帮扶工作,通过现场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种养水平。南京林业大学采用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每年与省内涉林企业对接项目有几百项,并在林木新品种培育、林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与地方有关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一批林木繁育、木材加工的中试基地,有力推动了林业科技创新。

  四是依托科技与人才优势,积极实施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江苏省高校进一步充实农科教培训中心力量,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集中优势资源,为农民义务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江南大学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开展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科技咨询等,近年来已组织培训讲座300多场,覆盖200多个县、近千家农村企业和数万农民。金陵科技学院举办了43期培训班,并聘请专家编写简单易懂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教材免费发放给农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设在该院的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国务院扶贫培训基地等资源,今年下半年在常熟等地进行了4批350人的农民创业培训;依托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学院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共计培训和鉴定花卉工、植保工、化学检验工等500余人次。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确定实施“11”农民创业培训,即每年免费培训1000名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和100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力求造就一批现代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

  五是强化战略研究,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咨询服务。江苏省高校认真分析当前涉农科技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参与国家涉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江南大学2008年牵头组织起草的“中国食品科技发展战略报告”和“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报告”为国家有关部门、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在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及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决策依据。扬州大学专门成立的“农业专家组”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论证、乡镇脱贫等农业发展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地方决策提供咨询服务。该校还将姜堰市河横村和江都市砖桥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组织专家广泛开展政策咨询、规划指导、科技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

  六是不断实践探索,开发科技服务“三农”的新项目。在巩固前期科技服务“三农”成果的基础上,各高校不断探索新模式,开发新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入户“专家工作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校在连云港市四个县分别建立了“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专家工作站”,专家们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在“东海桃林有机食品专家工作站”,南农大园艺学院院长侯喜林等几位教授建立了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帮助当地成立了有机食品公司,使有机洋葱、有机土豆销到了欧洲,有机大米销进了中南海。南农大专家们还指导连云港市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辐射带动了26万亩良种蔬菜种植。江南大学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成果洽谈会、发布会,通过建立政企校合作机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扬州大学组织专家实施“千户结对创业”工程,一名专家与十个农户对接,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开展决策咨询和技术培训,通过对接农户再带动周围农民致富。金陵科技学院与东沟鸽业公司达成了产学研基地建设合作协议,成功完成了乳鸽人工孵化试验,帮助完善了鸽业防疫体系,完成了人员技术培训,并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形成产业项目。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确立并实施“畜牧科技培训、畜牧科技示范、畜牧科技应用”三大工程,组建了养猪、水禽养殖、牛羊生产、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六大”技术服务团队,定点帮助50个畜牧业企业和500个养殖大户,为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