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省高校服务企业活动初见成效

2009-09-23收藏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进一步突出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特色,浙江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组织和开展了以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重点,以企业对接帮扶和培训企业职工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以下简称“双服务”)专项行动,并重点围绕开展“5111”(组织500名以上的科技人员,开展10场对接活动,建设100个以上的服务平台,服务1000家以上的企业)校企对接专项行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发挥高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服务特色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以科研、人才优势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努力为“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多出力、出大力。

  “5111”校企对接活动开展以来,浙江省高校积极引导和推进师生服务地方,主动发挥科技与人才支撑作用,通过各种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对接活动。据初步统计,活动中参与高校达到40余所,教授、博士1200余人次;在9个市开展集中与分散的对接活动20余场,直接服务企业达2000家以上,签订高校与地方政府全面合作协议10余个,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300余个,协议资金达1.3亿元;建立各种科技与人才培养服务平台110余个,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3000余人。为积极推进以“5111”为重点的“双服务”活动,省教育厅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带头参与,助推服务转型升级

  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教育厅专门下达《关于开展高校“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四点要求,同时确定“5111”行动中计划开展的10场对接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对象和主要内容,为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厅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双服务”工作,将其作为今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处室。在专项对接活动前,厅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台州等地调研,听取省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和台州市科技部门的情况汇报,多次在高校书记校长会议上强调要发挥高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做好“双服务”工作,并把今年暑期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的主题确定为“服务转型升级”。在参加金华地区的专场对接活动时,教育厅主要领导强调,全省高校要充分发掘人力和科技资源,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验做在车间里。

  在各种集中对接与分散活动中,经常能看到高校一把手带队直接洽谈项目,参与合作协议的签定等。在高校领导的带动下,以“5111”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服务活动进展顺利,交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浙江工业大学与全国1000多家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省内20多个地方政府全面合作共建了创新载体,与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更为紧密有效的合作关系和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学校的智力向地方输送,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围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因素,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争取获得更多的重大创新成果。

  二、 师生共同参与,组建服务队伍

  在开展各种对接活动中,高校把智力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各校以选派科技特派员、挂职锻炼、挂职调研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蹲点服务,积极推行一对一指导,面对面交流。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林学院分别与龙游县、遂昌县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台州学院选派10名博士到台州市各县(市、区)科技局和产学研联盟挂职;嘉兴学院选派9名博士研究生到嘉兴市相关企业挂职;湖州师院选派13名优秀青年教师到湖州市级有关部门和企业挂职调研。

  在服务活动中,除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外,还注重发挥在校学生在服务地方、企业中的生力军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教授博士企业服务团、浙江理工大学的专家服务组、以及各高校的科研团队,均以教授、博士、骨干教师组成,活跃在服务一线。“5111”活动期间正值暑期,各校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的机会,安排大学生进入企业参与生产销售、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的暑期实践硕士团,深入衢州企业调研柑桔种植、生产、深加工等环节,将《低值、残次柑桔生物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为企业出谋划策。

  三、发挥特色优势,提升企业能力

  在服务活动中,高校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与优势,并结合各地产业结构、企业需要,鼓励教授、博士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创造、培育品牌,进一步挖掘企业潜能,提升企业能力。通过调研和筹划,针对当地产业集群特点,组织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对接。

  一是每场对接活动以一所高校为牵头单位,其他高校联动互补,突出对接活动的主题。在下沙专场对接活动中,针对下沙高教园区内高校的学科特色,组织了工业、物流企业与高校对接,园区内14所高校的60多名专家与150余家企业参与了活动,共达成合作意向或确立合作关系42个;在舟山专场对接活动中,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利用自身在船舶、航运、水产方面的学科优势,组建了“舟山市远洋渔业研究中心”,选派了26位教授、博士下企业、基层;在玉环专场对接活动中,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林学院等高校近50名专家,围绕汽摩配、洁具、医疗器械包装设备、海水养殖、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开展了同玉环50家企业的科技对接咨询活动,活动期间现场签约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20余项,金额达900余万元;在金华专场对接活动中,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同金华的机械、电子、化工和农业生物企业开展了科技洽谈活动,签约24个项目,金额达800余万万;在温州专场对接活动中,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2所浙江高校近70多名专家,围绕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资源与环境技术等12个重点技术领域,开展了同温州企业的科技对接活动。

  二是高校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浙江工业大学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针对浙江省重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围绕特色区域经济开展了重点专项服务,在暑期有针对性地组建了十几个教授博士企业服务团,赴省内各地市,重点开展化工、机电、生物医药、燃料电池等行业的技术服务、项目对接及成果推广活动;浙江理工大学发挥其纺织、服装、机械等学科的优势,组织“百位教授企业行”,服务纺织企业转型。该校与浙江泰坦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申报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已获科技部批复立项。

  四、共建合作平台,拓展服务渠道

  省教育厅自2007年开始建设的高校产学研联盟,集聚高校优质资源,联系一地,推广一方,带动一片,已基本形成了辐射全省的服务网络,在企业、高校、政府间的科研、人才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枢纽和联系作用。

  一是注重载体和平台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浙江师范大学分别与巨化集团公司、金华市精工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博尚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建立“ODS替代品催化剂研发中心”、“材料成形研发中心”、“数字电视机顶盒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浙江理工大学分别与桐乡市科技局、海宁经编产业园共建“浙江省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经编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医学院为了加强与企业、其他高校的紧密联系,共同进行眼科和视光领域的技术合作,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同仁医院等全国20多家从事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研究开发工作的科研院校、临床医疗机构、企业成立“眼科和视光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浙江科技学院分别与恒业公司、江河水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建“数控机床研发中心”、“水利闸门液压控制系统研发中心”;中国计量学院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江特种玻璃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中国计量学院科技创业园”、“特种玻璃无机新材料研发及检测中心”等等。

  二是进一步搭建校市(县、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空间。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科技学院在衢州专场对接中,同衢州多个市县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绍兴文理学院与嵊州市政府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临安市人民政府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合作办学协议;浙江工商大学与常山县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浙江科技学院与衢州柯城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中国计量学院与海盐县正式签订科技经济合作协议等等,就加强科技、人才交流沟通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三是通过合作平台,积极提升服务的宽度和深度。在“双服务”和“5111”专项行动中,开展了一系列行业发展形势研判、科技及管理难题会诊、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政策咨询、技术及管理人才培训等服务。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主动发挥自身学科、专业、师资的优势,利用载体和平台建设的契机,在企业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定向培养”、“订单培训”、“双证制”、“双元制”等教育培训,已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3000多人,提高了企业职工素质,为企业迎战严峻经济困难的挑战提供了人才支持。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