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无穷期 五年创强路”

――浙江省湖州市示范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回顾

2008-09-08收藏

  湖州,曾先后荣获“浙江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在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也日益改善的今天,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在全市60个乡(镇)全部成为浙江省教育强镇以后,市委、市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指导,全面推进强镇的创建工作

  今年上半年,湖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第四批示范性教育强镇进行了评估。南浔区双林镇、太湖度假区白雀乡、长兴县虹桥镇、和平镇、德清乾元镇、洛舍镇、安吉县高禹镇等七个镇(乡)顺利通过验收。至此,在这项持续开展了五年的创强工作中,已有21个乡镇跨入市示范性教育强镇行列,谱写出了湖州教育新的辉煌篇章。

  从义务教育的普及,到省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区)、市示范性教育强镇的创建,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积极负责指导乡(镇)政府制定创建规划,认真督查实施进度和落实情况。

  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进行了大力宣传和推动。每年组织一批准备申报的乡(镇)分管领导,到先进乡(镇)考察学习。2004年组织20个乡(镇)的分管领导到嘉兴市,考察了省教育强镇余新镇;2005年组织了25个乡(镇)的分管领导到江苏省镇江市,考察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杨中镇;2007年组织了19个乡(镇)的分管领导到江苏省扬州市参观学习,考察了江都市丁伙镇。通过考察学习,在全市形成了浓烈的创建意识和氛围。

  在带领分管领导到外地实地考察的同时,督导室还指导乡镇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及时跟进实施进度。几年来,督导室特别重视从改善乡(镇)教学环境着手,来督促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支持鼓励乡镇政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他们走的是办学条件最差的地方,跑的是最偏远的山区,查找的是最薄弱的环节。他们发现,有的学校校舍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平房,有些尽管是楼房但很陈旧,围墙上“一切为了孩子”的大字,在岁月的摧毁蚀下只是依稀可见。校园里没有草坪,没有跑道,更没有篮球架。督导室就和当地政府商量,制定规划,拆除旧校舍,新建或扩大新校区。在督导室督促指导下,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先后落实整改,添置学校设施设备,改善校园环境。使“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均衡的教育”成为现实。在大家的努力下,崭新的教学楼出现了,宽敞的校园,有树,有花,有草坪。孩子们可以满场的奔跑、欢笑,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立志、苦学、成材”教学楼上的校训同飘扬在操场上空的红旗一样鲜艳。

  为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督导室的同志们穿梭在三县两区之间,那所学校要撤除,那所学校要合并,那所学校要扩建,那所又要异地重建,有一本十分清晰的账。

  二、再接再厉,迈向创建现代化学校新目标

  198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宣布实施义务教育。湖州市钟管、千金等七个乡镇首批通过省政府的验收。经过十年的努力,到1996年,全市实现了“两基”(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验收。接着,又向高标准、高质量“普九”迈进,积极创建浙江省教育强镇。1997年,武康、煤山等七个乡镇成为浙江省第一批教育强镇,德清县成为第一批浙江省教育强县。2004年,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建成省教育强镇(乡),三县两区全部成为省教育强县(区),全市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在取得省教育强镇“满堂红”之后,湖州市委、市政府又迈出了教育创新的步伐,2004年一个比浙江省教育强镇标准更高、更为严格的“湖州示范性教育强镇”的评估标准出台了,市委、政府决心以“一流的校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质量,一流的待遇”,来促进全市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全市又动员各级政府牢固树立教育优越发展的观念,积极配合,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务求实效,把示范性教育强镇的创建活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各县(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还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争创示范性教育强镇工作,在做好指导工作的前提下,严格把好申报关。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努力下,各项教育建设均有提高。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的水平有了新提高;以提高基础专业和实训能力建设为重点,职业教育快速协调发展上了新台阶;以增强教育活力和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教育改革开放有了新进展;“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百校结对、千师支教工程”一一落实……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在一个个小方面的建设上,成就全市示范性教育工程的大建设。如“康庄工程”的实施,在改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先后撤并完小村校和教学点,基本形成了现在“乡(镇)中心小学、中学、中心幼儿园、中心成校”的教育格局。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均衡、更公平的教育,在不久前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了创建湖州市现代化学校的新目标,制定了《湖州市现代化学校评估标准》和《湖州市中小学管理规范》。“教育无穷期,努力无穷期”。今年暑期,全市各级教育督导室的同志们,又奔波在全市农村各小规模学校,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对五个班级以下的小学进行摸底排查,全市70多个教学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一个个显性标志和以人为本、师生和谐发展的软件建设,让示范性教育强乡(镇)更加厚实。

  从2004年开展教育强镇创建活动来,吴兴区织里镇、南浔区菱湖镇、德清县钟管镇 、长兴县煤山镇、安吉县递铺镇5个镇被首批授予“湖州市示范性教育强镇”称号,到今天的第四批市示范性教育强镇的产生,湖州市农村教育正以“示范性教育强镇”的方式展现于世,并成为湖州发展农村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