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本着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流入地管理为主的精神,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列入全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采用“3×4工作法”,在管理、保障、服务三大领域各推进四项措施,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同等及良好的义务教育,成效显著。目前,该区在义务段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545人,约占全区义务段学生总数的58%,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达14857人,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数的72.3%,另有5000多名学生在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就读。
一、“统筹规范”四项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区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镇(街道)统筹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并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作为各镇(街道)、教育及其他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质量管理制度。利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特殊规律和环境特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高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准入门槛和办学要求,实行办学质量水平星级评估制度,实行优胜劣汰。
三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学生平安保险、校方平安责任险覆盖率达100%,其中校方责任险全部由区财政列支。每年投入30万元,实现了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上下学公交化接送。
四是经费管理制度。公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每年投入500万元,建立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经费,包括学校新扩建及设备设施更新补助、学生免费教育和帮困助学、教师保障三大系列。近年来,每年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达1.3亿元,占到全区义务教育总投入的48%。
二、“扩校提质”四项动作提升保障水平
一是新建一大批学校。建立公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3所,批准成立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6所。2008年投资5600万元新建蛟川中心学校,为目前全区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全校学生数的70%以上。
二是扩改建部分学校。结合全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校安工程”,将布局调整出来的学校进行扩改建,建成外来务工员子女学校。“十二五”期间,全区还将新(扩、改)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5所左右。
三是挖掘公办学校潜力。通过推迟小班化进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整合学区等方法,进行“满负荷”招生,积极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
四是提升民办学校质量。对民办学校的新扩建和教育教学设备更新添置采用政府专项补助办法,按照“绩效优先、质量优先、水平优先、民生优先”原则,教学设备按30%补助,安全设备按50%补助,并设教育质量奖、办学水平升级奖、标准化学校达标奖、创安奖等,以奖代补推动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三、“蓝天行动”四项计划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共同成长行动计划。针对目前阶段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全区学校承载能力的现状,按照“宽条件、严审核”原则,招生条件与省政府颁布的“四项条件”无缝对接,全力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二是就学环境改善行动计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全力创优义务教育前后两段环境,探索实施学前教育卡制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区入读幼儿园发放学前教育卡,并优先入读义务教育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初中毕业生保送职业中学制度。
三是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通过公派名誉校长、教师支教、双向挂职、跟师培养、名优教师培养等制度,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万元,将其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纳入全区统一培训体系。公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在编教师实行绩效工资,编外教师教育局按每人每年25000元发放。所有符合条件的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和公办编外教师的社会保险(五金)由区财政统一办理。
四是助学行动计划。专门出台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奖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确保符合条件学生全部享受免费教育或免费教育经费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开展“希望工程”、慈善机构“一助一结对”等助学活动,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