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省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11-10-11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收藏

  近几年来,在教育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浙江省教育厅和全省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立足浙江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凭借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7年达到90%以上,2010年初次就业率达到95.89%,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创出新业绩。据统计,浙江省2011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5.7万人,已有20.8万人实现签约,签约率已达到80.76%,预计2011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望继续保持在90%以上。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完善政策,加大就业工作力度

  浙江省教育厅及各高校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分管领导、就业部门负责人、院系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等参与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架构,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重点,并切实做到资金、人员、场地“三到位”。积极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与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动员学校教职工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了“网上网下相结合,有形无形相补充”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一是不断完善“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2008年11月,“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建成开通,至今已有1.3万多家用人单位登录注册,提供有效岗位10万余个,38万余名毕业生在平台上“激活自己”。各高校的校园网也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信息和岗位信息,把网络平台作为求职重要渠道。二是实施就业招聘“百千万工程”(“百校联动、千场招聘、十万岗位”)。 据统计,2010年,全省高校举办校园大中型招聘会1780余场,用人单位专场宣讲招聘会2260余场。2011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1日,省教育厅举办全省性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7次,参与招聘的用人单位300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次)。全省高校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2080次,参与招聘的用人单位3.9万家(次),提供岗位数5.6万余个(次)。全省高校举办用人单位宣讲会3841场,参与的用人单位4230个(次),提供岗位数7.7万余个(次)。高校举办的各类校园招聘会、宣讲会针对性强、匹配度高,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欢迎。三是各高校结合实际,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及与行业协会合作等方式,为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拓展空间。省教育厅专门召开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会议,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高校普遍重视校企合作,高校党政“一把手”深入企业,积极推荐毕业生。各高校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建立了合作企业和毕业生就业企业数据库,重视加强与毕业生就业重点企业的日常联系与沟通。同时,聘请企业家担任就业创业导师,以此促进就业。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浙江省高校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推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是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浙江省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各高校紧密联系就业市场,控制重复专业设置,限制和压缩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设置,积极增设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2009年,省教育厅作出规定:对近三年(2006—2008年)总就业率排名后十位的本、专科专业一般不予增设;对近三年总就业率低于90%的本、专科专业从严控制增设。全省高校也根据就业情况对招生计划作出相应调整,如有的高校对专业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列入限制招生专业,连续两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实行暂停招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实施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书”制度,不断完善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是高度重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作用。全省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并着力开发校本教材,增强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已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三是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师资保障。浙江省重视发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就业指导专家的作用,建立了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聘请知名企业家和职业指导师担任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就业工作培训,不断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指导能力。

  四、完善帮扶制度,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浙江省教育厅自2005年以来,每年实施“寒门学子”就业关怀计划,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系列就业帮扶和关怀活动。2011年,全省高校普遍出台了面向2011届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程”、“就业关怀计划”、“春风计划”等举措,落实专项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采取安排“就业直通车”、发放求职补助、加强心理辅导等方式,对经济困难毕业生、学习困难毕业生、心理困难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给予就业帮扶,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给予特别的关注并落实帮扶措施。

  五、加强引导,积极推动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部队就业和锻炼

  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部队就业和锻炼。浙江省教育厅积极与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省征兵办等部门进行工作沟通与协调,扎实推动“两项计划”、村官计划、士官招收和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2010年,浙江省共有250位大学毕业生参加“两项计划”,有985位毕业生成为大学生村官,有955位毕业生被确定为预征对象。2011年,278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两项计划”。1066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入伍预征。

  全省各高校积极采取榜样教育、经费资助等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企业就业和锻炼。据统计,浙江省2010届毕业生去各类企业就业18.7万余人,其中去中小企业17.5万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1%。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浙江省教育厅积极出台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指导全省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大学生创业园建设。2009年起,省教育厅对从事网店达一定标准的毕业生认定为自主创业。各高校成立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并通过建设创业园、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和给予创业政策扶持等举措推进大学生创业。在各高校的努力下,全省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创业实践基地不断完备,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据统计,全省80所普通高校已建立大学生创业园62个。2010年,全省高校开展各类创业培训570余场,参与学生5.7万余人次。浙江大学近两年涌现出的100余家创业企业中70%为硕士、博士创业的科技型公司,已带动2000多人就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活动,形成了以学院为中心方圆十里的电子商务创业生态圈,2010年的网络交易额超过百亿元。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不断涌现,其中个人资产达12亿的渡口网络总裁金津、中国最大网页游戏公司乐港科技总裁陈博等创业新锐已成长为新一代企业领袖。

  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高校的共同努力,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并多次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的肯定。但是,目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存在,需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改进,以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四是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把握好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关系。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结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着重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与省人力社保厅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根据新情况,研究制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特别要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二是切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教育厅启动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跟踪调查,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全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研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措施。同时,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加强高校毕业生实习实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是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指导,更好地利用校外专家和企业家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改变相对依赖年轻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的不足。同时,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与培养,在发挥他们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善于与大学生沟通等优势的同时,注重让辅导员到企业、到基层培养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和开阔视野,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充分利用暑假,安排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到各地人力资源部门、人才市场和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就业创业教材建设与创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提升就业指导的层次。

  四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正确认识自我,善于根据就业实际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以更长远的眼光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在为社会贡献中找到自己的最合适的岗位。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