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安徽采取20项措施重点支持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教育发展

2008-12-29收藏

  长期以来,皖北和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成为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洼地,教育发展水平落后状况尤其影响了全省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日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就加快亳州、宿州、阜阳三市以及沿淮的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六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意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决定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等4个方面,采取20项具体措施,加大投入,加强指导,对口帮扶,重点支持三市六县教育发展。

  一、基础教育方面。支持三市六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三市六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1.优化学校布局。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方针,以及“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合理布局”的原则,指导三市六县制定完善中小学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2.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三市六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通过市、县(区)政府的努力,用5年左右时间,使三市六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条件全面达标。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实完善教学仪器、实验、文体器材、图书音像资料、电化教育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3.扶持三市六县城区扩充义务教育资源。拟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三市六县在县(市、区)城区建设寄宿制初中和小学,使三市六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三市六县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充实数量,提高质量,使生师比达到规定水平。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和引导三市六县建设建立县(市、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实行县(市、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使校与校之间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5.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三市六县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开展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中小学校长的专题培训,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学视导和工作指导,督促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指导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等教育方面。帮助和支持皖北地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院校设置、招生计划、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立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资金和政策倾斜支持,组织省内高校对口支持,帮助皖北高校扩大规模,提高能力,提升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支持阜阳师范学院筹建阜阳大学。由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进行对口支持,帮助学院细化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高校教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支持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由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

  2.支持亳州市办好亳州师专和医药类高职院校。计划由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等学校进行对口支持,探索筹建本科院校的新模式。

  3.帮助宿州学院和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等高校进行对口支持,帮助宿州学院和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支持皖北地区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和省内一些本科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对皖北地区远程高等教育进行扶持,打通高等教育通往皖北农村的道路,帮助皖北人民开辟更多的受教育途径,扩大高等教育受益范围。

  5.帮助凤阳师范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由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学校进行对口支持,帮助学校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凝练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6.支持安徽科技学院建设。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进行对口支持,帮助学校进一步规划发展道路,在学科建设、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7.安排、落实好三市六县企事业主要负责人在省内高校的培训、进修工作。

  三、职业教育方面。大力支持三市六县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工作指导,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1.继续加大对三市六县中等职业学校“三重”(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和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三市六县26所学校的“三重”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2.重点支持三市六县15所中等职业学校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利用国债项目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项目,资金约9000万元。

  3.扶持三市六县的县(区)整合教育资源,加强职教中心建设。重点支持14所职教中心加强建设,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4.支持三市六县40所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5.指定一批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在人力、物力、校长师资培训、教学管理等方面对三市六县的中职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同时,促进优质职教学校与三市六县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学生实习、就业等。鼓励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到三市六县招生。

  四、科技创新方面。支持三市六县科技创新,加强三市六县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产学研结合,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开展申报科研项目方面的对口帮扶。组织、协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重点建设高校与设在三市六县的高校联合申请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帮扶、带动和提升三市六县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师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2.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专项计划。充分利用省教育厅牵头主办的高校与皖北区域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专门针对三市六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难题,组织高校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组织带动全省高校直接服务于三市六县经济社会发展。

  3.支持三市六县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先支持三市六县高校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鼓励设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高校,在三市六县高校设立分支机构,帮助培育、带动和促进三市六县高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