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传万世风雅强一方民生

――安徽省桐城市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纪实

2008-04-14收藏

  这里传承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家训。

  这里保持着“重教为共识,尊师为时尚,兴学为义举,苦读为学风”的传统。

  这里流行着“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社会风尚。

  这里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安徽省桐城市。

  近年来,该市视“教育为民生之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教育民生工程的实施,努力打造教育强市。

  一、教育是发展之首

  该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研究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市委、市政府始终做到“五个纳入”,即把教育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在行政决策上,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工作意见》、《桐城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桐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细则》等一揽子文件,强化政府行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切实做到“六个优先”,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教育发展优先,首先表现为投入优先。2005年至2007年,该市教育经费投入始终保持“两个提高”、“三个增长”态势:2005年财政经常性收入22591万元,2006年为23564万元、2007年为27674万元,分别增长4.31%、11.44%;教育财政拨款三年分别为19986万元、23289万元、31384万元,后两年分别增长7.83%、20.58%,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今年1-9月份,教育财政拨款为30024万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31%,同比增长31.8%。2006年生均公用经费为328元,2007年为341元。2005年至2007年,城镇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总额分别为450.56万元、635万元和858万元,实现了足额征收和专款专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今年内可全部消除。自2000年始,该市还先后建立了教师工资统筹机制、教师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保证教师待遇高于公务员待遇。

  二、教育是民生之基

  该市非常重视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将其纳入“民生工程”予以实施。自2001年以来,市政府每年的“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治理教育环境、打造平安校园、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涉及到教育发展的大事都被先后列入。2008年,整合城区初中教育资源、选址新建实验学校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正在强力推进。

  为推进中小学危改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该市坚持危房改造与布局调整相结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追求教育投入的最大效益。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7458万元,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各类危房14.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8.7万平方米,2005年底统计上报的D类危房已于2007年全部改造完毕;拆并小学128所、初中20所;提前启动了“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已建成寄宿制初中17所、小学24所。2003年、2004年、2005年,该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先进。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已成为该市中小学校发展成果的真实写照。

  该市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541.8万元,为6427名家庭贫困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为546名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13万余元;2008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358.9万元,为557名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困难补助19.84万元,原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125万元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继续用于义务教育。该市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积极开展捐资助学、结对帮扶、奖励救助和政策救助工作,先后救助贫困学生3000余名,奖励贫困大学生600余人。“两免一补”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扶贫助学工程的持久实施,有效消除了城乡儿童因贫失学、辍学现象。2008年,该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100%、99.78%。

  三、教育是服务发展的公器

  近年来,桐城市为促进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开门办学、订单培养,在专业设置、培训模式上主动与就业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在校企联办中实现“校企双赢”,使职教学校成为企业所需人才的“蓄水池”。同时,该市5所职校还参与“教育扶贫”工程,对家庭贫困生实施救助和免费入学,使200余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该市还依托“温暖工程”、“阳光工程”项目,借助职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2003年至今,累计培训农民工近10万人次,为市内外企业输送了一大批熟练技工。2005年,该市凭借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被授予“省级农科教结合工作示范市”。

  为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依法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该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实行“同城待遇”,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并在安庆市率先实行了“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制度”。2001年以来,共计选聘了770名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85名城区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安排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任教,多所市级以上示范学校实施了“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有力推动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进程,使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该市被授予“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

  随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该市基础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规模化渐成现实,为“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该市跻身首批“安徽省教育强县(市、区)”行列。

  (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