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中旬,在新的学年即将来临之际,安徽省巢湖市和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再次深入部分学校以及县教育局等部门,调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推进和县和谐发展等课题,认真听取有关学校和单位的汇报,座谈、了解教师队伍的现状,并就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长效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些年来,和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县领导多次强调,促进和县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而要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就必须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围绕这个目标,和县建立了一系列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构建政策保障机制,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县政府每年组织人事局、教育局、财政局到各学校进行调研核编,根据教学需求统计需要补充的教师数量,由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后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这几年,县政府每年都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招聘考试。寒假招聘主要是面向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经笔试、面试考核合格后补充到高中学校。暑假招聘主要是面向大专以上学生,录用后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熊庄小学位于和县北部山区石杨镇,这几年就学的孩子较少,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不能撤并该校,中心小学只好聘请临时教师代课,但家长和孩子都有意见。2007年,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来到学校调研,了解了学校情况后明确表示,补充进来的教师要优先向偏远农村学校分配,切实通过教师力量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熊庄小学教师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该校目前虽然只有100多名学生,但通过这两年的分配,已经有8位正式教师。石杨这个山区镇,近三年来已通过全县统一招聘分配进16位正式教师。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县共录用教师754名,其中分配到农村学校的教师612人,占进人总数的81%,确保了全县教育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了“动态补充、公开选拔、择优录取、统一分配”的选拔用人新机制。城乡教师工资实行政策保障,全部由县财政集中统一打卡发放,教师的工资项目与县直机关公务员完全一致,且平均工资总额还略高于同级公务员水平。前几年,由于城乡教师在津贴上不一致,严重挫伤了农村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得知这一情况后,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有关会议上明确表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教师待遇的均衡。很快,县里拿出了一系列方案,从2007年开始,教师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午餐补助等全部得到了解决,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全额承担。仅此,县财政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
二、搭建培养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县政府在全力保障教师待遇的同时,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十分重视打造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平台,充分利用巢湖幼儿师范学校的资源优势,挂牌成立了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几年来,县政府投资近千万元,改善培训条件,兴建了拥有三个多媒体网络平台、一个兼具教学和培训功能的综合性科技馆等设备设施。教师短期培训配套的住宿楼也已列入计划之中,不久将正式动工。届时,教师进修学校将成为集吃、住、训、研为一体的县级教师继续教育平台。教师进修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已被省教育厅验收为全省合格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三、推进教育人事改革,打造优秀校长队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按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全县中小学校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积极改进校长选拔任用方式,大胆启用业务水平强、群众威望高的中青年干部。沈巷中学是和县农村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县委在该校试点,通过竞聘产生了领导班子,教职员工满意,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好评。目前,该校正在努力申报示范高中。与此同时,县里还全面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述职报告制、离任审计制等,努力形成能上能下、科学有序的校长流动机制和开拓进取、勤政廉政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县委、县政府确定,每年9月为“全县师德师风建设月”。每年教师节期间,县里都组织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十佳教学标兵”、“优秀教师”等活动。县电台、电视台还设立了“园丁风采”专栏,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全县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有力促进了全县教师队伍的建设。县人大、县政协也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目前,全县教育系统有20位市、县人大代表,17位市、县政协委员,这也使得教育系统的意见和呼声有了一个畅通、便捷的渠道。
长效而稳定的机制,务实而积极的举措,有力地加强了全县教师队伍建设,全县基础教育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近年来,该县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重点指导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首批样本县,200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科教强县、人才兴县”是和县县委、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我们深信,抓好了教育资源中最重要、最活跃的教师资源,和县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