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过去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经济基础相对落后,文化教育比较薄弱,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围绕“全省创一流,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科教强县、人才强县”战略,勇立潮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该县的教育事业,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走在了全省前列,2008年荣获安徽省首批“教育强县”称号,谱写了争先创优的崭新篇章。
一、教育为先,强化发展理念
教育摊子大、困难多,投入高、见效慢。肥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思想不动摇,明确提出“社会事业,教育为先”的发展理念,把教育事业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眼长远,打牢基础。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县教育工作调度会或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并制订一系列文件,就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和教育规划等进行研究,落实措施,排忧解难,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教育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分析、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二、一破三立,敢为全省之先
深化改革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肥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主动申请参加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先后成为全省首批重点指导县和样本县,2003年7月,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破三立”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乡镇教委,成立中心学校、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和教育人才分市场,创新用人管理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受到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改革形成的肥西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国多个省市近70家单位前来学习考察;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合肥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作了深度报道。
三、民生工程,打造靓丽校园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2005年以来,肥西县委、县政府每年都把教育事业发展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内容,及时完成了全县中小学布点情况调查研究和规划论证,超前编制全县中小学布点规划。针对部分城乡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筹集资金近5亿元,全力以赴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全面消除了D类危房,实施了以肥西四中新校建设、肥西五中改造扩建和上派五小、严店文华希望小学、紫蓬镇中心小学建设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听取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深入工地调研,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保障了学校建设工程高质按量完成。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序推进,全县小学由2000年时500所调减到完小178所,教学点56个。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也迈开了崭新的步伐。在肥西大地上,许多乡镇最靓的场所就是学校。
四、激活队伍,提高干事热情
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肥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干部“以县为主”管理模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教育干部达龄退居二线、轮岗交流和教育后备干部培养培训等制度。连续两年对全县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激发干事创业活力。2006年以来,全县校级干部轮岗交流达47人,有12名干部退二线,拟选教育后备干部120名。现在,广大教育干部有理想、有激情、有干劲,呈现出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喜人局面。从2002年开始,县里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7年来,先后有790人走上教师岗位,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不合理、不配套、不适应的局面。
五、加大投入,构建保障机制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肥西县委、县政府在教育上舍得花钱,逐年加大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持续增长。2005年至2007年,全县教育经费“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稳步实现,教师工资按照文件标准全额、按时打卡发放,在全省率先为中小学教师办理了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民师退养人员工资全部上收到县,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并同时办理了医疗保险,累计数额达5850.93万元。广大教师充分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教育工作者的关心,进一步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和谐教育的人文环境。
鲸波万仞立潮头,腾身百变为人先。目前,肥西县义务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同步快速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2008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40%提高到80%以上。肥西县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追赶城市教育计划,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新成就,为加快实现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服务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服务安徽崛起,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