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2008-11-24收藏

  2000年前后,隶属蜀山区的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前来求学的家长和学生络绎不绝。每逢新学年招生,家长忙着找关系、打招呼、批条子,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僧多粥少”的局面不仅让家长怨声载道,学校也是叫苦连天。但仅仅几年之后,这一现象就得到了彻底的改变。2007年,全区小学毕业生近80%都顺利地就近进入五十中“品牌移植”后的2个校区和4所分校,仅五十中一所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扩展了4倍。

  从五十中“一枝独秀”到全区初中学校“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得益于蜀山区这些年来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一、谋篇布局,整体规划,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导

  蜀山区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市两次区划调整中,有60%的品牌学校被划到了其他区,而接收的学校几乎全部是农村薄弱学校和企业划转学校,区域内教育综合实力大幅下降。可贵的是,蜀山人把挑战当作机遇,把压力变成动力,团结奋进,努力赶超,经过10余年的拼搏,蜀山教育实现了崛起。

  早在2003年,区委、区政府制定,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蜀山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勾画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蓝图。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该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显著,近几年,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省校本教研实验基地、全省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称号。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省、市级“优秀”, 2007年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

  在全面完成上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2008年5月,《蜀山区2008-201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该计划强调围绕教育均衡发展这条主线,区域内义务教育不仅要率先在全市、全省实现均衡发展,而且要实现义务教育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这表明蜀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翻开新的篇章,迈向新的高度。

  二、加大薄弱学校改造,是推进义务教育硬件均衡的关键

  在2002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后,蜀山区陆续接收15所企业学校、20所农村学校,它们占全区学校总数的60%。这些学校大多规模小、条件差。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学校布局,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果断行动,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并将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提高了1倍,达到初中110元/生?年、小学90元/生?年;大刀阔斧地撤消了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小学10所,合并、整合中小学11所,新建小区配套学校18所。2004年,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把原动力厂学校与潜山路学校合并,引进五十中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五十中(西区),第一年便招生400人。西区招生范围地处老厂区和近郊,八成学生都是下岗职工和近郊菜农的子女,他们首先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2007年合肥市33个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的学校中,蜀山区共有13所。这13所小区配套学校建筑总面积86289平方米,占地142215平方米,可增加教学班288个(小学204个班、中学84班),解决近13000多名中小学生的就近入学需求。这无疑又给蜀山教育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整体上了一个大台阶。

  随着合肥市政务区5所学校划归蜀山区,13所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的建成,蜀山区再度出招,进行品牌移植、联盟共建,多管齐下,充分发挥50中、琥珀中学、西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将优质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引进新建学校,借助成功的管理模式、成熟的管理经验,这些新建学校迅速走上正轨。

  蜀山区所有新建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备均为合肥市一流水平,达到并超过《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对于继续保留的老学校,该区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规模,均配备了常规教学仪器和器材,所有小学科学实验室、中学理化生实验室都达到了二类以上标准。同时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配备,全区中小学计算机达到生机比11:1。目前,该区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该区农村学校改造将在未来五年全部完成。

  三、加大教师合理流动,是推进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均衡的力举

  师资力量均衡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保证。近几年,蜀山区极力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同时,大力推行教师交流制度,努力实现校际间教师队伍均衡。2003年至今,全区共分流调整教职工510人,占全区在职教师的28.7%。在招聘、引进教师的分配上注重将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倾斜。通过调整、充实,该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基本做到结构合理、学科配套、质量优良。为了发挥名校对薄弱学校的带动作用,分别从五十中、西园新村小学等多所知名学校抽调骨干教师百余名调剂到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目前,该区所有原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均为知名学校中层以上管理者。通过名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教师、校长的交流,将名校成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优质教育资源向老城区外辐射,推动薄弱学校依托名校、名师快速成长,逐步建立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的共建机制,有效促进了全区中小学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放眼未来,蜀山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将会取得更大成就。

  (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