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中央的支持下,安徽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构建以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争取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多项措施,努力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实现了全省高校学生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一是政府及有关单位和个人捐资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学校部分学费和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捐资,在高校设立各种形式的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出资设立的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等。其中,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省政府设立的“兴皖育才奖学金”每年资助考入省内高校的本科新生100人。“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每年资助考入省内高校的本科新生40人,均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有的高校也接受企业或个人捐赠,设置了各种奖助学金。
2007-2008学年,全省有1173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发放938.4万元;18926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发放9463万元;14.1万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发放2.74亿元。另据统计,2007年, 高校、社会、个人等设立的校内奖学金发放7398.8万元,发放近15万人次, 校内助学金1072.3万元,发放5.5万人次。
二是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目前分为国家助学贷款和安徽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向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的用于交纳学费、住宿费和用于本人生活费用的银行贷款。贷款学生每人每年申请的数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学生毕业后分期偿还。2007-2008学年,安徽省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4.58万人,2.06亿元。安徽省上一轮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经办银行是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目前,新一轮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正在招标中。
安徽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安徽省从今年实行的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贷款额度最高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借款人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学校举办者补贴,借款人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人自付。
三是勤工助学:由高校筹措勤工助学资金,设立并优先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教、助研、助管、后勤服务及校园环境维护等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2007年,安徽省高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5.3万人次,发放1996.6万元。
四是困难补助:困难学生补助对象主要是因临时性、突发性灾害发生意外困难,且奖、助、贷等资助方式均没有享受到的学生,由学校根据困难程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发放困难学生补助。2007年,安徽省高校发放特殊困难补助1540.2万元,接受补助7.9万人次。
五是学费减免:安徽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缴纳学费确有困难的,经学生本人申请,由学校区别情况作出缓交、减交或免交等。2007年,共为685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974.2万元。
六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由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大学对录取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2007年,5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安徽省招收189名免费教育师范生,今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安徽省招收了350多名免费教育师范生。
七是“绿色通道”及其延伸工作:“绿色通道”措施主要是新生入学时,各普通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凭有关证明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奖、贷、勤、补、减”等不同措施进行资助。
“绿色通道”延伸工作是省各级教育、民政部门和工会组织于2006年首次联合施行的一项措施,主要是按照贫困新生资助从“家门”到“校门”由当地政府负责,进校后由学校负责的原则,要求各地教育、民政部门、工会组织和省市示范高中深入了解情况,对被录取的特困家庭子女赴校路费确实难以解决的,要采取切实措施,向他们提供第一学期的赴校路费等,帮助他们顺利到校。2007年,为16817名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另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有12个市共资助贫困新生10779人,发放经费1957.8万元。
另外,为了应对物价上涨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学习、生活上的不利影响,安徽省多渠道筹集资金(含国家、省、市),2007-2008学年,为全省普通高校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8367万元;2007年,部分高校还为近6000名学生发放校内无息贷款1735.6万元。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