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安徽高校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活跃经济建设主战场

2008-08-07收藏

  近年来,安徽省教育厅以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全省高校,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整合科技队伍和科研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投身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学校已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为推动全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高校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省高校在研项目7501项,其中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1431项,企事业委托课题1475项。共获得各种科研经费14.46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经费4.1亿元。高校共发表学术论文18195篇,鉴定科研成果180项,出版学术专著42部。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548项,申请专利365项,获得专利授权227项。高校共拥有专利923项。全省高校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委级科技进步奖45项,其他级别奖项77项。

  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信息、纳米科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其中语音技术、火灾安全技术等基础研究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功;合肥工业大学在汽车等制造业、信息产业、电工电子、化工、建筑等领域发挥学科与技术优势,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安徽大学在材料、信息、电能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安徽农业大学在农产品安全和新品种研发、安徽医科大学在皮肤病研究、药理学以及安徽理工大学在矿山安全开采、安徽工业大学在冶金领域等,均为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和服务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共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8个、工程研究中心46个。其中,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通过采取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等方式,已建设3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级实验室为龙头、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骨干、以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窗口的从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格局。

  二、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产学研合作日趋活跃

  近年来,省教育厅组织高校先后与宣城、安庆、巢湖、蚌埠和淮南等市政府联合举办了7次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累计组织100多所省内外高校的14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到各地企业和农村,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累计签订产学研正式合作项目1200多项。

  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与巢湖市华菱、华星等集团合作建立省级电缆研发中心,研发了核电缆、舰船电缆、微波测试电缆、铁路信号电缆等系列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合肥工业大学与宣城宁火新材料公司合作开展的低成本双复合型超薄超强碳化硅节能窑具项目,已进入产品试验阶段,当年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安徽大学与宁国中鼎公司共建橡胶技术与材料研发中心,合作开发了纳米橡胶与汽车关键零部件,已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年销售总收入达到3亿元。安徽农业大学积极参与“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研发并推广小麦新品种,为安徽小麦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最高记录做出了贡献。等等。在今年7月初省教育厅与巢湖市举办的对接会上,校企双方正式签订的107个合作项目中,围绕巢湖市六大支柱产业的科技项目就占到签约总数的80%,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已有一大批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巢湖市通过近年来与全省高校的对接、合作和项目实施,已带动投资20多亿元,使一批科技难题得到成功破解,大大提高了该市科技创新的品牌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安徽高校继7月初在巢湖市成功举办大规模产学研对接会之后,7月19日,再次在淮南市举行第二届皖北区域产学研对接会。这次对接会由省教育厅、省经济委员会、省科技厅和淮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煤化所、安徽大学等省内外近50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60多位专家与合肥、淮南、蚌埠、淮北、阜阳、滁州、宿州、亳州等市的300多家企业进行了对接,300多个项目达成了正式合作协议,其中校市、县(区)全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16项。项目涉及到煤电化、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基因工程、矿用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生态维护、洼地和塌陷区治理、种养殖、粮食丰产和深加工等多个方面。

  三、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高校科技企业50多家,高校控股参股上市企业5家,正在创业板和中小板等待上市2家。全省高校科技产业年销售总收入15亿元,利润总额近1.2亿元。

  由合肥地区高校联合组建的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目前在孵企业120家,技工贸总收入为2.49亿元,上缴税金999.5万元;毕业企业26家,技工贸总收入4.31亿元,上缴税金2035万元。

  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把高校中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引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贯彻落实中央“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皖战略,推进创新型安徽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等学校转变办学模式,推动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发挥高等学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现教育为安徽奋力崛起服务的一项具体行动。今后,省教育厅将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继续对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倾斜和支持,并将建立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导向机制,不断创新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进一步引导高校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力推进高校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使高校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