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辉煌的五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安徽教育成就报道之七: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零障碍

  2011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则题为《安徽:钱随人走,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难》的新闻,报道了我省实施 “钱随人走”的公共教育经费改革,破解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难题。这一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底,我省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又一项利好措施出台了:人均教育经费按电子“教育券”形式发放给学生,农民工子女只要凭借教育券就可以到父母务工所在地学校就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据统计,全省目前约有34万农民工子女在城镇求学,仅合肥一地就有约4.3万人。为了使这些孩子能够公平地享受到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多年来,省教育厅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难题。

  2010年4月,省教育厅出台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零障碍”政策,规定全省公办中小学校按照“就近划片、一视同仁”的原则,敞开校门,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就近、方便、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进城务工农民只要持有户籍证明、暂住证明、务工证明等相关证明,其随迁子女上学就能和城里孩子同样按“就近划片”的招生政策就读,必要时可先入学、后办手续,也可中途申请办理转学手续。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城市,如现有的教育资源一时难以接收较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可采取建设和保留定点学校的方式,简化入学程序。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过渡到就近划片招生。全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坚持“免试、免费”的原则,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平等对待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统一收费标准,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同时,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当地家庭贫困生救助范围。

  长期以来,由于进城农民工子女公共教育经费划拨到孩子户籍所在地学校,孩子跟随父母离开原籍时,流入地政府不能将这些经费纳入到预算。因此,许多随迁的农民工子女被流入地学校以各种理由挡在了校门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要去定点学校,可能要交数额较大的借读费、赞助费等。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省对公共教育经费进行了改革,钱随人走,学生到哪里读书,相关教育经费就会跟到哪里。由流入地政府按在籍在校人数给予拨款,保证进城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当地学生相等待遇。

  为了使保障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真正实现零障碍,2011年秋季,我省开始为中小学生建立电子学籍。到了2011年底,全省中小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在设立电子学籍的基础上,从2011年秋季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开始,“本省外县”迁入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注册电子学籍时,都获得具有户籍来源特征的电子教育券。学生以电子教育券为收支凭据,可以到输入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其他年级学生继续实行资金奖补办法。教育经费随着学生的电子学籍流动,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到学生名下,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入学。

  专家称赞,我省实施的电子“教育券”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途由户籍所在地变动至输入地入学时,由学生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向原就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原就读学校在学籍网络化系统中提交转出申请,并打印转学申请表交给学生,连同相关有效证明材料,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经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并加盖“学籍管理专用章”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需在学籍网络化系统中完成对学生电子学籍的转出审批。输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每学年每学期对转学电子记录情况整理汇总后,于每年的4月底和10月底前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审核,据此向输入地核拨公用经费,所拨经费在输出地下一年度的公用经费中扣除,做到“钱随人走”。

  省教育厅强调,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公办中小学就读,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要求捐资助学或摊派其他费用。进入经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民办学校就学,民办学校在获取政府部门核拨的补助后,等额减收学费。

  有了资金支持,城市公办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敞开了大门。目前,全省建立农民工子女定点中小学由2005年的133所增加到2011年的801所,达到了省辖区中小学总数的23%。

  不久前,又一个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利好消息从2012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传来:2012年,安徽省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将取消五方面限制:一是入学身份限制,逐步取消定点学校,实现就近入学;二是学籍管理的限制 ,今年将实现全省电子学籍网络化管理全覆盖,建立简便畅通的转学渠道,保障学籍随到随建;三是升学政策限制,完善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办法;四是经费保障的地域性限制,实行“钱随人走”的教育券制度,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财政保障范围;五是收费限制,杜绝以任何理由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

  取消了五个方面的限制后,安徽省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将进一步得到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来源:安徽省教育网收藏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