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省教师队伍建设硕果累累,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证和人才支持,为培养合格接班人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已经规模适当、素质良好、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均衡的前提下,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行重点倾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优先发展。师德教育也得到切实的重视和加强
在省会合肥,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市区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偏远、薄弱学校的孩子,也能亲耳聆听优秀教师的课了。为了提高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教师的素质,合肥市教育局推出了包括城乡教师“捆绑”结对帮扶、百名名师送教下乡、千名教师手拉手等一系列有力的举措。
根据省教育厅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应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到3年。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现职任期内应有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倡导和鼓励城镇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关系不转,待遇不变。具备教师资格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其见习期间直接执行定级工资标准。评选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等省、市级骨干教师,将把在农村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重要考评内容。
另一方面,从2006年起,省教育厅启动“省级农村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首批遴选600人,每人每年给予1500元的经费资助,用于教研和参训,实行3年动态培养。继续实施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新聘特岗教师3481人,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186人全部落实工作岗位。加快实施中小学教师远程省级培训和“国培计划”,共有54000名中小学教师、4150名幼儿园教师接受高水平的培训,另有2000名高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一线顶岗实习。
在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评选和教师职务评聘以及教师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师德教育已作为教师考核培训的重要内容。
深入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标准、组织认定,全省共有5705名中职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45.8%
在芜湖奇瑞汽车公司的各个车间里,有不少身份特殊的工人,他们是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的教师,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他们将在奇瑞的生产流水线上顶岗实习一段时间,熟悉整个生产过程。最近几年里,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参加这样培训的教师已经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
为推进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安徽建立和完善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要求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要进行适应岗位要求的继续教育,每5年为一周期,每周期内教师年均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72学时。其中,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要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和自身实际自主参加相关的培训。
我省还依托有关高校和企业建立1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加大每个基地的投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做好教师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轮训工作。鼓励教师面向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教学、生产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学校可按项目成果给予教师经济资助或分成。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的,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积极推进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全年完成高校教师各类培训5575人次。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进一步推进“皖江学者计划”实施工作。全年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100余人,其中博士100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3人,占引才总数的近50%。注重培养高校青年教师,通过项目带动,促使广大青年教师在人才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
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学校突出重点,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根据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专业建设规划和需要,明确重点,集中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做好师资引进工作。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迫切程度和引进人员情况,将引进人才分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急需人才、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团队引进等若干类型。围绕重点学科多渠道、多形式地做好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设立引进优秀海外博士专项经费,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认真做好师资队伍培养规划,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全面推行以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师资队伍继续教育制度,认真做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举办专业骨干课程、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外语、人文修养等培训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将教师参加分类培训列入评聘职称、职称分级的依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