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福建六举措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2009-11-02收藏

  日前,福建省召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进一步要提升思路,精心谋划,突破重点,艰苦奋斗,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一是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要进一步把师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有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践行师德规范,强化教师的育人责任,通过全省范围开展“教师进家庭、进社区”等活动,推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进一步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管力度,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职务聘任和晋升、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补课、有偿托管、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突出问题。

  二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维护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出发,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力争在3年内使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5年内基本实现农村教师结构合理,编制数、实有人数和财政供养人数相对应。一要尽快核定并用好教师编制,年底前全部核编到位,确保今年起就“有编可用”,补充一批新教师;认真清理被挤占挪用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要限期归队或与学校脱离关系。二要及时补充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切实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吸引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从事紧缺学科教学工作。三要把好新增教师的“入口关”,坚持“凡进必考”,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从严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条件,规范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三是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一要立足师资均衡配置推进综合改革,推行优质校托管薄弱校或招生入学制度改革等举措改善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强农村和城市薄弱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二要抓紧建立“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的体制机制,完善“以县为主”教师管理体制,消除城乡间、不同学校间中小学教师身份待遇上的差异,使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区域人”,构建推动教师交流、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推广城乡教师对口支援、城镇教师农村学校任(支)教活动,引导教师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中心小学与完小(教学点)之间交流,并形成教师轮岗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三要完善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农村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进行校际交流。省里将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定期表彰奖励长期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

  四是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一要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轮训农村教师;实施 “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遴选培养百名名师和名校长、千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校长,同时广泛开展校本培训,建立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二要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和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将岗位大练兵和教学技能竞赛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作为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的参考依据之一。三要切实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各设区市重点建设1-2个市级培训基地,每个县要认真办好1所教师进修学校;大力开展名师“送培下乡”、远程网络培训等,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一要切实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细化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小学绩效工资对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激励作用。二要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的管理,全面实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把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中小学校长主要选拔方式。三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中向班主任倾斜。

  六是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一要组织实施好绩效工资改革,深入研究解决调整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坚持“阳光操作”,切实维护好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二要妥善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对全省现有的3000多名代课人员按照“政府统筹、坚持标准、有进有出、积极稳妥、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招聘、转岗、辞退、补偿等多种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三要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教龄和工龄计算、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规范民办学校教职工聘用合同,督促民办学校按合同兑现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并参照公办学校岗位结构标准聘任具备相应职称的教师。

  去年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后,全省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政策框架、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一些长期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福建在全国率先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并核增了6500个编制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打破了农村学校“超编缺人”的困局。针对农村教师补充难的问题,制定实施了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今年还制订出台了经济困难县新补充农村学校教师资助计划,省级财政在三年内每年资助20个县600名新补充农村教师的工资性支出。近几年各地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以县为主”教师管理体制,广泛实施了县域内教师校际交流轮岗交流制度和城镇教师农村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在加强薄弱校建设,推动均衡教育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已分别达66.5%和63.6%,均比2000年提高近50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也达到91.2%,比2000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小学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达52.8%,是2000年的2.5倍,中学高级教师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小学教师待遇明显提高,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提高了全省中小学教师津补贴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目前全省已全面兑现了增资,各地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地还积极探索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同时,大部分县(市、区)都能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教师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