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大行业、大产业,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不断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拓展学科方向与交叉,努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结构。一是突出特色。紧贴我省建筑行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形成“大土木”、“大机电”学科的专业布点,增设急需的交通运输、物联网专业,培育基层所需多能、复合人才。二是扶持重点。坚持以工为主,扶特扶强,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等5个省一级重点学科。三是推动融合。与省审计厅、省知识产权局联办审计学专业、知识产权专业等,通过共建研究院、培训基地等形式,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拓展内涵。适应全省地下工程的发展,推进土木工程学科研究方向由“地上”向“地下”延伸;发挥信息学科优势,推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拓展智能交通方向。
二、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一是强师资。引进近10名学科学术带头人;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每年投入不低于1500万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启动实施“3+3+3+3”计划,力争五年内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达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现有硕士学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或晋升正、副高职称的达30%以上,培育和建设省级教学或科研团队30个以上,每年选派到海外研修的教师达30人以上。二是推改革。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为重点,在12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列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三是重实践。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推进CDIO(构想、设计、实施、运作)工程教育改革试点,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四是促规范。推进所有专业的校内评估,引导支持院系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与德国共建中德国际工程师学院,把握国际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规范。
三、以开放办学为途径,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加强校地合作。推动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福建省数字化装备、新材料制造与成型技术、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省级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建立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福建知识产权研究院等校级重点科研平台,培育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二是加强校校合作。推进“国家数控系统工程中心”福建分中心建设,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研究所,与同济大学签约合作培养管理类工程硕士,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共同开发、推广北斗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与GE公司共建自动化集成系统实验室,与Siemens(中国)有限公司共建工业网络控制实验室,与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共建移动通信实验室,与国际500强企业Winware、ESRI等共建云计算测试平台,与富士通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物联网工程联合实验室,与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TMT科学研究院,与中铁装备集团、福建汽车工业集团、福建交通运输集团、福建能源集团等重点企业开展长期合作。
四、以技术创新为突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技术成果转化成专利成果,专利申报和授权量明显增长;积极参与全省模具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将教学科研优质资源向福州及周边地区的模具企业开放。二是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促进产学合作,持续推进学校与中宇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南平铝业等公司合作和项目研发,生成一批产学合作重大项目。做实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筹备“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是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公关的科研项目“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荣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学校学科建设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