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南昌大学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011-02-12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收藏

近年来,南昌大学党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一、积极建立“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覆盖全校、影响全体,内外对接、以文化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是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目前,南昌大学办学规模较大,并具有学科多、层次多、校区多、学生多且学生活动集中在公寓等明显特点,要适应这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仅仅满足和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应该深入学生,深入学生公寓,在学生中落脚扎根。为此,学校实行了党团学组织、党团学专职干部、学生活动阵地、学生主体活动“四进公寓”的教育管理新体制,切实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通过“四进公寓”,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重心实现了从学院行政办公室向学生公寓的转移,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覆盖全校,影响全体。根据“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指导思想,高校的党委职能部门(如组织、宣传、统战)、学生工作部门、团委、教务部门、后勤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单位等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但由于各部门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各有不同,往往容易造成职能分离、各自为战、缺乏统筹的情况。为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好,南昌大学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统一规划指导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为形成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构建了支撑体系,树立了“大思政、大学工”的体制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统一规划的覆盖全校的组织载体。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大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积极建设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校的政治引导和政治教育方式更加全面、更加活泼、更有影响力。

三是内外对接,以文化之。所谓内外对接,是指课堂内外的对接互动。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第一课堂的教育引导和主渠道作用,实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另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提高思想境界、开阔视野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的功能,自主研发了“第二课堂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网络系统”,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了两个课堂的对接,推进了第二课堂的规范化和全员化。所谓以文化之,是南昌大学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以过好双休日为重点的“前湖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这主要包括全年不断的“前湖诗会”、每周六上午的“前湖之风”周末讲座、每周六晚上的“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以及周日上午的“前湖赛场”蓝球、排球、足球竞赛和周日晚上的“前湖大舞台”文艺演出等等。古语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通过这种内外对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以文教化,不仅适应了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而且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据统计,全校学生每年参与前湖系列活动达6万人次,很好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平安、学风优良、生动活泼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一是学生党建工作卓有成效。学生党建已成为南昌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龙头,校本部学生发展党员比例在每年六月份一般可达15%左右,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曾多次介绍学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二是学生公寓管理由难点变亮点。学校已连续5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生宿舍(公寓)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获“全国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制度评选二等奖。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前湖系列活动共举办数百场次,吸引数十万余人次的学生参与其中。在2007年和2008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中荣获全国及省级奖励6项,学生舞台剧节目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活动二等奖。

四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近三年来,全校学生共获得全国性奖励420人次,省(部)级奖励1634次,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91.5%,考研升学率为20%。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优胜杯,居全国高校第12位,创我省历史最好成绩。大学生健美操队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啦啦操队入选2010年亚运会现场表演节目,大学生茶艺队受邀两进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馆表演。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

  在南昌大学承办或举办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展现出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2008年奥运火炬接力中,全校学生在全国率先将祝福北京和支援汶川抗震救灾联系起来,创造了“四不”经验,受到北京奥组委的高度评价,并被总结成为奥运火炬接力的规范性做法。在应对非典疫情、甲型HINI流感疫情、支持汶川震区、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支援玉树震区和舟曲灾区等活动中,全校学生都展现出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