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足“保基本、兜网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改善基本教学条件。全面推进校舍标准化建设,校舍面积和功能满足教学基本需要,达到抗震、消防安全等要求,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确保学校教学环境安全安静,生态优良。加强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器材配备,配备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图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加强体育设施配备,重点对土质运动场地进行改造,运动器械场所符合标准,消除土质运动场地。
二是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学校厕所改造,消除旱厕。有用餐需求的学校建设学生食堂、餐厅,设置开水房或安装饮水设施。寄宿制学校保障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消除大通铺,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改善学校生活和卫生条件,保证宿舍、食堂、饮水、浴室、厕所等安全卫生。
三是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把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对列入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的村小学和教学点,配备必要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抓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机动编制政策,加强英语、科学、信息、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的配备。统筹村小学和教学点课程和教师安排,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按时足额拨付。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优先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需求。
四是努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当地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限期解决超大班额问题,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不断扩充县镇义务教育资源,鼓励各地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理分流学生。实施大额班监测和公示制度,对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学校,严格限制其招生人数。
五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消除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盲区。保障农村小学、教学点至少有一间数字资源教室,配备满足教学需求的计算机和网络设施。加快学籍管理等教育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将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基本信息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任职任教的比例。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保障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高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落实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水平。科学合理地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优先满足支教教师、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的需要,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各级教师培训工程要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倾斜,为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和初中教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