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河南省濮阳市大力实施职教攻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1-01-13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收藏

自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以来,濮阳市以“攻坚”为主线,广泛动员,健全组织,加大投入,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一、领导重视,把职教攻坚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将职业教育攻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纳入了各级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该市拟定了《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和方向,并计划在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期间筹措5.8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督导检查。市政府教育督导团结合实际制定了督导评估细则,坚持每半年对各县(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并将督导检查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纳入对县(区)政府的年度综合考评。

二、合理布局,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市、县两级通过普通教育学校改制和薄弱职业学校合并等方式启动了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市政府将油田四高、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和油田艺术中学3所普通教育学校成功改制为中等职业学校,首年招生近3000人,预计到2012年总在校生规模可达15000人左右。同时,各县(区)也加快了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资源整合。

三、以评促建,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该市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实际,大力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逐步形成濮阳职教特色品牌,已成为该市职业教育攻坚的重点。为此,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了市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活动和农村职业学校达标建设活动。职业教育攻坚期间,全市将认定10所市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5个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通过基础能力重点项目建设和各类达标创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各职业学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争创先进的积极性。根据创建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求,该市把职业学校新建或改建项目列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障职业院校建设用地需求,简化一切审批手续。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将民办职业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列入教育用地,与公办学校一样享受优惠政策,在民办学校征地建设、水电增容、基建审批等方面,各种税费全部减免;对一次性投入或靠滚动发展资产达到1000万元以上,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社会效益显著的民办职业学校,政府向其选派部分优秀公办教师,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发展。

四、狠抓培训,努力提高职教师资及全社会人员素质。该市积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从2007年至今,全市共有374名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1200名教师参加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与此同时,该市还通过城市学校教师培训农村学校教师、骨干教师培训一般教师等一线教师培训一线教师的形式开展了师资培训工作,并定期选派部分教师深入企业、工厂一线进行实践,以掌握实践教学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该市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乡镇成人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进城务工培训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探索推行以输出带培训、以培训促技能、以技能助输出的培训模式,变劳务型输出为技能型输出、季节型输出为永久性输出。每年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30万人次,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强化措施,着力抓好中职学校招生工作。该市坚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各县(区)人口数和当年初中毕业生数分配各县(区)招生计划,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市县两级政府的攻坚目标考核,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加大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统筹和调控。市教育局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招生工作实行了“三统一”,即统一开会安排部署、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组织中招考试。进一步严格“三限”政策,严查举办复读班行为,加大了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招生宣传舆论作用,把每年5月份作为中职招生“宣传月”,大力宣传和展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为中职招生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进一步拓宽了招生对象及范围。坚持“四个放开”政策,即放开年龄限制,放开学历限制,放开地域限制,放开学制限制。特别强调在做好秋季招生工作的同时,把招生时间前移,最大程度地减少应届初中毕业生流失。并积极面向今年高考落榜生、往届初中毕业生、城乡适龄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人员招生。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市教育局和市监狱进行沟通协调,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根据服刑人员的自愿选择,开设了种植养殖、机械维修和电子电工等专业,由专业教师定期上课辅导,极大地调动了服刑人员的积极性,为加快服刑人员改造进行了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