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河南大学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
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011-07-12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收藏

  近年来,河南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以发展为主题,力求突出百年文化特色、突出地方院校特色,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链接,赢得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双增收。由于工作突出,学校被评为2010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所创建于1912年的老校,河南大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彰显文化特色的教育活动:讲校史、唱校歌、诵校训成为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大学生国旗班升国旗仪式成为校园文化的每日序曲、大学生自编自演的校史剧展现着浓浓的河大情怀、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的太极拳文化节尽显出深厚的人文积淀。学校集合校内名家资源,精心打造了 “名师讲坛”。自2006年开办至今,先后有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该校文学院王立群教授等十余个学科的100余名知名学者陆续登坛讲学,受惠学子达35000余人次,被《网易》等主流新闻媒体盛赞为“高校版”《百家讲坛》,成为凝练学生品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传承知识文化与历史文明的重要桥梁。

  学校以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各类素质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四大群众性赛事品牌活动为依托,全力为学生打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风采的广阔舞台,营造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逐步探索出普及化、制度化、品牌化的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群众性赛事活动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了走入班级,走进社区,人人参与,普遍受益。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职业实践活动实现了“四维并进”。第一维度,职业实践在校园岗位: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编辑部、大学生广播站、大学生话剧团等立足校内岗位一线,开展助研助教助管。第二维度,职业实践在专业历练:营销节、护士节、导游节、音乐节、书法节、校园模拟法庭、企业沙盘演练、环保规划设计等为学生提供了历练专业技能的广阔空间。第三维度,职业实践在岗位探访:企业实地观摩、职业人物访谈、就业信息调研成为河大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三个重点项目,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工作世界,了解社会需求。第四维度,职业实践在技术岗位:各个学院组织开展多个校内外结合的职业岗位实训活动,成为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有机链接的良好媒介。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  教育改革一体运行

  为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岗位的有机契合,学校持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积极推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动的系统工程。

  学校立足“第一课堂”强化实践环节,采取增加实训课程学分比例、企业师资进课堂、组织学生进入合作单位完成专业实践等多个方式,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300多个融“职业教育、岗位实习、就业对接”为一体的教学基地,将培养课堂延伸到社会,缩短学生职业适应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十分注重产学研结合,根据专业特色和就业需求,先后与富士康集团、东软工业园区、无锡软件园、华必信、IBM、华硕电脑、扬子江药业、羚锐制药、广州数控等几十家单位签署了集科研、实习、就业、资助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合作协议,开展了“先教育实习、后竞争上岗”一体化合作,岗位培训和招聘面试提前进入大学校园,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就业与培养联动的目标。

  2009年,该校还创造性的启动了“校地合作 共促就业”项目,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联名致函河南省各地市负责人,邀请地方政府组团来校招聘人才,当年就有十余个地市组团招聘该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一万多个。2010年,学校在深入总结经验基础上,对校地合作实施战略调整,推进“省内深化、省外延伸、内涵发展”的新目标,先后与苏州、烟台、昆山等沿海地区签订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校地合作成为毕业生就业“常态”工作,推进了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坚持保障促发展  就业工作实现有序运行

  学校全力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保障,重点推进六大改革项目。即: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落实的“标准化就业中心建设”,强化和细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的“制度化评估机制建设”,专兼结合、专业培养、职业发展的“阶梯化就业队伍建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1+2+3+x型“ 辐射化就业课程建设”,网络联动、资源共享、服务校企生三方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学校就业工作领导组组织开展的“目标化就业科研项目建设”。六大重点项目齐头并进,不仅保障了就业工作的基础运转,更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全员全程,不仅保障了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机运行,更促进了就业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