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把学校引向社会,将竞争引入学校”的办学理念,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校企对接、校市对接”,把学校发展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之中,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成立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
学校成立了由省内36家大中型企业参加的联合办学董事会,并逐渐扩展到了省外,现已发展到100余家。董事单位的主要职责是对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依据和要求,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地。学校每年召开董事会研讨人才培养工作,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紧贴社会需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学校聘请了100余位董事单位的厂长、经理、工程师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定期来学校讲学、讲座。董事单位的主要待遇是优先挑选毕业生,学校优先解决董事单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帮助企业申报专利、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等。不少董事单位投资和学校共建实验室,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多年来学校与董事单位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
二、实施“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联合办学董事会为依托,应企业要求开始探索实施“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向教育部申报了5个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电线电缆制造技术”等3个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示范专业。教育部确认学校为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学校。教学改革成果曾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多项,其中“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积极按照社会需求设置、调整专业方向
学校的“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就是根据校董事单位焦作电缆厂的要求,和该厂共同向教育部申报的。申报这个专业前,学校邀请国内各大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讨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非常受企业欢迎。为吸引电线电缆专业毕业生,全国电缆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远东公司、山东鲁能公司等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有的企业承诺给到该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报销全部学费。目前有几十家企业和学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这些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效地带动了全校的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企业投资设备与学校共建合作平台
2009年,全球实力最强的工业电气自动化公司-美国罗克维尔公司投资价值500余万元的先进设备,与学校共建了罗克维尔电气自动化实验室。这是该公司在中国专科高校设立的第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已被新乡市人民政府确认为市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另外,河南许继集团、新乡卓威电源公司、新乡新马电动车公司等企业投资设备与学校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依托这些实验实训基地学校建立了8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3个被新乡市人民政府确认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工程氛围,搭建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
五、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
学校通过校联合办学董事会定期主动向企业征集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依托校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鼓励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近年来,学校教师在为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节能减排、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申报专利、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项目达300余项,为企业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实现了校企共赢,为长期开展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认可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全员参与,带着感情抓就业”的工作理念开展就业工作。1999年以来,学校连续12年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9月,学校作为唯一的一所专科院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工作单位,2007年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次进行报道。在河南日报社组织的“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高职高专院校”、“河南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等评选中,学校均榜上有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